重建,打造新國家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李敏勇,詩人   
2017-03-03
詩人李敏勇2015-2016在《自由時報》發表的專欄,最近結集成書出版。圖/允晨文化提供
詩人李敏勇2015-2016在《自由時報》發表的專欄,最近結集成書出版。圖/允晨文化提供

繼《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1999-2008)、《尋覓家國願景》(2009-2010)、《文明之光,國家之影》(2011-2012),《台灣,自由之路》(2013-2014)之後,《邁向重建時代》是我在自由時報「鏗鏘集」(2015-2016)專欄的新結集。

台灣政黨輪替,是國家認同的擺盪

自1999年起,我以「一個詩人的台灣守望」的文明批評視野,觀照台灣的政治動向,每週都以詩人的介入觀點發表對國家重建與社會改造的論見。台灣的一面跌倒、一面發現的發展歷程,印記在我心中,也回映了我的反思。

在我的詩業之外,除了世界詩譯讀,這是我最戮力以赴的作業,與我的文學創作和文化評論幾乎可以並列。我的思考與批評反映在對政治發展與社會動向的觀照。

源於1980年代,在報紙、雜誌受邀撰寫專欄。在那個政治改革運動風起雲湧的狂飆時代,我甚至每週在多達五個不同報紙、雜誌,提供專欄篇章,成為文學之外的介入與參與。

1987年,解除戒嚴長時期統治,台灣的民主化發展推進了自由化和本土化。進入1990年代,更以1996年的總統直選,展開了新的政治格局。回顧二二八事件的死滅,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宰制情境,1964年彭明敏師生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胎死腹中,期間也有雷震《自由中國》的不成功變革…這樣的歷史一直要等到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才有從死滅再生的契機。戒嚴解除,總統直選,可以說是因此而實現的。

李登輝在蔣經國1988年逝世於任內時,在驚濤駭浪中以副總統代理總統。1990年,在國民大會的間接選舉中當選總統,並於1996年第一次直選當選總統,開啟了從1988年到2000年,十二年任期的李登輝時代。從中國國民黨的蔣體制(嚴家淦在蔣介石逝世後,短期代理總統,並未形成體制)轉換成李登輝體制。他的台灣人身分在外來統治體制有其權力弱點,但民主化提供的條件加上他的運用,某種程度形成中華民國這個國家的台灣轉移。「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概念就是因而形成的,在教育改革與文化形貌也傾向台灣性。

2000年的總統選舉,因為連宋分裂競選,導致民進黨陳水扁勝出,新世紀的台灣、中華民國的政權輪替台灣形成的政黨。陳水扁並在2004年連任。但國會未獲多數席次,政權受到中國國民黨以及親民黨、中國新黨的杯葛,顯得窒礙難行。面對中國的崛起,經濟發展的困境以及對中國的經貿依賴更牽扯到民進黨的改革動向。因權力鬥爭,從後民進黨出走的黨人結合泛中國國民黨發動紅衫軍抗爭,並進而在2008年的總統直選讓馬英九復辟了中國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再度擺盪到中國意理牽絆的方向。從中國國民黨而民進黨再中國國民黨,並非正常國家的政權輪替,而是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為台灣或中國,與中國國民黨想與中國共產黨各自表述中國為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可得的景況,形成荒謬的政治對照。

擺脫中國糾葛,是本土政權的大挑戰

陳水扁的八年和馬英九的八年,兩位分屬台灣和中國(其實馬出生於香港九龍),均為1950年代出生,都受戰後教育成長,也都出身台灣大學法律系的總統。與戰前出生、受日本教育、習農業經濟的李登輝,反映了戰前、戰後兩種殖民統治不同的知識與教養。陳水扁總統不成功的台灣化和馬英九擔任總統不成功的再中國化,都顯示台灣在國家重建和社會改造的文化淺薄性。兩人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更名的國家文化總會和中華文化總會展開的文化形貌,都不足以振興文化,僅呈現裝飾性文化氛圍。

台灣國家重建和社會改造的難題,在於中華民國已於1949年被推翻取代,僅以殘餘中國的形式在台灣據占統治。在失去聯合國席位後,仍未改弦易轍。面對中國的崛起,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性隱含屈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依附表態。而民進黨立基於台灣,卻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依賴無法克服的問題,以及國際環境,必須小心翼翼施展統治身手。「維持現狀」成為某種準則或方針。蔡英文繼馬英九上台,亦為出身台灣大學法律系之法律人,既存準則之依循致使現狀論仍然存在。但台灣的中華民國論不屬於中國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糾葛不斷。如何從積累的國家紛爭脫身,以一個小而美,真正真實正常的國家迎向新世紀、新世界,是台灣人民依然未實現的願望,也是台灣本土新政權的挑戰。

百年悲情:從殖民統治到類殖民統治

從1999年起,我以一個詩人的身分對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觀察與批評,立基於文化反思,是一個詩人的介入和參與。台灣的特殊歷史構造,在近現代歷史經歷清帝國割讓給日本殖民,二戰後獲代表盟軍接收而進占統治的中華民國也以類殖民統治誑稱光復台灣。從二二八事件的大屠殺,國共對峙期間的長期戒嚴,形成百年悲情。少數統治畢竟不敵本土的多數存在,民主化發展出來的自由化,台灣化,提供了台灣再生的契機。如何在發展中形成命運共同體意志與感情,是不分先來後到生活在台灣的人們,建構一個新生的正常國家為共同面對的課題。

民進黨再掌政權,蔡英文以熟嫻1996年李登輝經由直選擔任總統以迄自己也經由直選出任總統的台灣政權更迭歷程,二十年來積累的政治改革課程應該印記在心。從李登輝留下的以「特殊國與國關係」界定台灣(中華民國)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國論,經過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到馬英九企圖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未必能表述中華民國的「九二共識」,台灣的國家格局虛耗在隱忍自我宣示的屈辱狀態,已經自我模糊了國家的存在感。以新新世代為躍進運動力的公民意識帶動人民的覺醒。新政權新政府被期待要脫離與中國的認同混淆和糾葛,以台灣真正定位自己的國家。

邁向重建時代是走過2015年到2016年、台灣社會廣泛呈現的意志和感情。這兩年,馬英九復辟的中國國民黨政權背離人民對台灣的新認同,嚴重傾斜於中國。社會普遍不滿,更引發新新世代公民意識的覺醒和積極參與政治的熱情。從地方縣市首長、國會到總統選舉,嚴重挫敗背離台灣的復辟化政治勢力,凝聚台灣國家新生的力量。這樣的意志和感情會鞭策,催促新政權、新政府,會期待一個真正新生台灣國家的形成。重建是說這個以中華民國為名,實際是殘餘、虛構、他者的國家能重新打造,蛻化新生,不分先來後到的台灣人民,共同迎向新的時代。

Source: 民報/專欄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