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精神是甚麼?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鄧鴻源   
2017-05-12

最近幾年,每年10月,淡水都照例舉辦藝術節,在淡水著名的榕堤旁舉行「西仔反傳說」露天劇場,重演一百三十五年前清、法戰爭的情景。當年在淡水河口,清軍與法軍曾有一場激烈的廝殺,雙方死傷慘重,幸賴加拿大籍馬偕醫生不分彼此,一視同仁搶救傷兵,其博愛精神令人崇敬。

有一年,「金枝演社」劇團在新北市政府與淡水區公所支持下,張貼公告邀集民眾共同參與,沒想到報名參加者極為踴躍,經過挑選後的臨時演員,從十四至八十歲都有。國中二年級的朱宣樺說,原本只在教科書上看過「西仔反」的歷史,現在自己「活生生參與其間,感到十分興奮。」七十二歲的楊先生也驕傲的說:「雖然我的台詞只有三句:『卡緊、沒土了、我要堅守在這裡不走。』但令人感到非常榮幸。」如此由淡水人演淡水的歷史故事,兼具教育、歷史文化與觀光價值,可以讓民眾身歷其境對台灣的歷史產生認同,了解我們祖先當年是如何在此艱苦奮鬥與生活。

幾年前,作家龍應台在新書《大江大海》歐洲發表會上表示,她童年時所受的文史地教育,都是在講孔孟文化、中國五千年歷史與長江、黃河等中國的大山大水。她說:「我們從小被教育,這個小島代表整個中國。我們成長在一個矛盾的環境中,總是在學習我們不曾擁有的東西,卻假裝你周圍的東西並不存在。」她長大後才發現,這是殖民者的教育方式。龍應台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她大兒子十歲時,在德國小學拿到一張他們所居住的小鎮地圖,興奮地找她一起研究。她卻覺得悲傷,因為她小學在台灣從來沒有得到這樣一張地圖,地理幾乎全都是在講中國的東西。

從淡水的露天劇場到龍應台談兒子的地圖,這就是「同心圓」教育的具體展現。國民黨卻從來不讓我們了解台灣的歷史與地理,如二二八與美麗島事件,以及台灣有哪幾條河流與哪幾座山脈,頂多只是輕描淡寫。許多四、五、六年級生都有和龍女士一樣的感傷,因為國民黨與蔣介石就是把台灣當跳板、當成一個殖民地,完全沒有落地生根的打算,所以教育上幾乎完全忽視台灣的存在,卻要台灣人民去死背那些不屬於自己土地的人文、歷史與地理,因此以前才有優秀職業軍人把對岸當祖國,也有民歌手創作「龍的傳人」以自得。甚至近年來,許多國民黨高官、將領與職業軍人,不是認同中國為其「祖國」,就是出賣機密而不以為恥。

西元2000年,民進黨阿扁執政後,開始加強本土文史的教育,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力倡的同心圓教育理論,讓學生先從了解自己家鄉的人文與史地開始,再逐漸擴大範圍,認識其他地方。例如,中學的白話文已增加許多,讓學生可以減輕背誦不切實際的文言文之苦,又能重新認識台灣文學之美;其次是開設客家、原住民電視台,讓許多年紀大的本土老人也可以聽得懂電視新聞或聽得到優美的母語歌曲,民進黨阿扁政府可說相當程度的治癒了一個、甚至兩個世代的悲傷。

沒想到2008年,國民黨阿九重新執政後,文言文比例又大幅度提高(比中國大陸高近一倍),中國歷史與地理比例也大幅提高,以台灣為主體的同心圓教育又遭擱置,國民黨居心叵測要回歸黨國意識形態之殖民者的教育方式,實在令人難以茍同。

近年來,國民黨處心積慮想回歸「九二共識」與「一中同表」,對照以上淡水的露天劇場與龍應台談兒子的地圖,是否令人感慨萬千?許多國民黨高官與黨員,在台灣生活已經超過六十年,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受台灣人供養,享受最好的待遇與福利,卻不思感恩反哺,整天表面上說想回歸「祖國」,其實心可能在美國或加國,這些人普遍缺乏同理心與公德心,自私自利,不管別人死活,可說忘恩負義,莫此為甚,遠不如近年來許多移民來台的東南亞與歐美新住民;後者來台灣也沒有幾年,但認同台灣的程度,實令前者汗顏。

台灣人的精神是,如同馬偕與觀音山揹水人一樣,懂得感恩與報恩,並認同自己生長的地方,願意為它做任何的犧牲。

Source: 民報/論壇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