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海嘯的餘波盪漾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17-06-03

八田與一、石狛犬,接連遭統促黨人破壞,並未激發社會尖銳對立,究其實連藍營都冷眼旁觀。因為,那些都不是在台灣脈絡下的正當抗議,而是一中脈絡下的蓄意尋釁。破壞八田與一、石狛犬,對象不是當前真實的台灣,而是延續中國百餘年來的日本情結。那些政治行動者,中國夢的夢遊症不時發作,對「保釣」無可使力,於是乎只能找殖民遺跡洩憤。這種政治行動,連未諳世故的小學生都不惜傷害,徒然暴露他們自己無法掙脫日本情結的糾纏,宛如一場舐傷自憐的內心獨白。

而用選票淘汰蔣介石的接班人,二○一六民進黨完全執政早已標誌著,台灣人民清除蔣氏政治遺產的決心,但小英政權選擇在維持現狀下改革進步,於是轉型正義響徹雲霄而蔣氏符號屹立不搖,形成極不搭調的民主拼貼景象。數起挑戰蔣氏符號行動,乃是公民力量對政府行動遲緩的象徵性抗議,它提醒手握完全執政大權的小英,二○一六浮顯的國家願景不能顧此失彼。蔣氏符號屢遭挑戰,卻正面促使政治大學、輔仁大學等校方,理性反思校園蔣氏符號之去留,有助於尚未完成的歷史朝向正面結局。另,由於傳統領域劃設辦法爭議,原民團體駐紮凱道抗議,昨日中正一分局基於妨礙交通,將帳篷裝置等拆除。

類似的歷史還原,也發生在外來政權論述「八年抗戰」。中日戰爭期間,台灣屬於日本領土,中日作戰但台日同國,日本殖民台灣有壓迫更有建設奠定現代化基礎,此所以台灣人民並無牢不可破的抗日情結。至於中國,從晚清的改革派梁啟超,到革命派孫文、蔣介石,其實皆具「親日」傾向。外來政權基於內戰正統之爭,扭曲論述台灣也與中國共同抗日。隨著台灣民主化,台灣抗日論述迅速淡化,台灣人民對日本時代的批判與繼承也出現了主體性的認識觀點。尤其是,近年以來北京對台灣野心十足,對日本必欲其屈服而後已,日台安保遂休戚與共,歷史與現實構成新的交集。

兩岸的中國夢遊症者,缺乏歷史深度與生活經驗,無法理解甚至心存怨尤:台灣人為何缺乏被殖民暗黑心理,且友善至今提防中國的日本?答案,在於普世價值。二次戰後,日本民主化,而中國再專制化。脫離殖民的台灣人不想當日本人,也不想當中國人,台灣人只想當台灣人。當今,日本把台灣人當成台灣人,樂觀台灣在民主水域航行;中國卻想把台灣人納為中國人,強令台灣在專制陸地爬行。兩相比較,誰是台灣的敵友?所謂統派,嘴巴統,身體獨,不想定居中國;父母統,兒女獨,崇尚民主自由人權。平心而論,這何嘗不是另類的「獨」?

台灣突兀的仇日言行,真正的意義不在於行動者與日本有何深仇大恨,而是透過中華民族主義情緒展演,做為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跳板。而實際上,向來日本並非阻撓中國統一(併吞)台灣的國際主力,那些人心知肚明最大的阻力來自美國,但他們就是欺小怕大,不敢直接挑戰美國在台灣的象徵符號,一如川普接聽台灣總統的賀電,北京的反應不也是欺小怕大?日前五三一台北大空襲七十週年,統促黨人竟赴民進黨中央黨部抗議,而非前往AIT抗議當年的冤頭債主,這不僅是欺小怕大,更是時空錯置。

蔣氏、八田與一、石狛犬相關事件,皆屬二○一四到二○一六民主海嘯的餘波盪漾。台灣內部刻正進行的「民主革命」,以民主手段革故鼎新、脫胎換骨,比上次的「寧靜革命」更寧靜更具革命性。而對台灣,民主是複雜矛盾最有效的沉澱劑,也是地緣政治最可靠的安全閥。未來,當台灣成為內外認定的正常國家,後人將更容易拉遠距離仔細看清:此時尚未解開的矛盾其實呈現著不同的症候群,立場衝突的行動者折射出不正常國家的不同面向;所幸民主化讓交鋒最後平息於相同的起點:大家都是逃離政治經濟壓迫而來到台灣,寄望子孫在這塊土地當家做主、安居樂業。同樣的脈絡下,還匯流著原住民族包括平埔族的主體復原欲求。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