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人父」齊柏林有所遺憾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蔡國顯   
2017-06-13

追念緬懷齊柏林導演,現在最直接實質的回饋就是:設法讓《看見台灣》再次上片,以票房收入對齊導演的家屬提供最實惠的幫助。

齊導演失事新聞傳來,有媒體報導,廣告導演盧建彰提到二○一二年拍攝齊柏林短片時,齊柏林的兒子曾寫紙條問:「爸:你這樣還有錢讓我讀大學嗎?」另一則新聞也提到,齊公子在PTT上回覆網友詢問「齊柏林帶來的啟示」時說:「他給我的啟示 大概就是空拍很危險 還有愛台灣賺不了錢 票房兩億如果真的實拿 也不會連房貸都付不完了 我很敬佩他 但是沒辦法跟上他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是耶非也 以上就是我認為他的啟示。」筆者與齊柏林一樣身為人父,看到這兩則新聞,心裡非常難過。那種難過,就是在實踐夢想與照顧家小之間的現實掙扎。電影圈人士對於這種掙扎,普遍熟悉。

當初《看見台灣》上片後造成轟動,雖有兩億多元的票房收入,但合理推測,因為是紀錄片首次上片,和院線片商的拆帳方式,應該比較嚴苛一點,也就是製片公司收入成數會比較少;加上空拍的高製作成本、上片的廣告宣傳、海報印刷、拷貝費用等,實際回收應該沒那麼多,才會有齊公子「票房兩億如果真的實拿 也不會連房貸都付不完了」的感嘆。

筆者建議,如果能安排再次上片,一來他的理念能夠再次得到宣揚,二來吸引還沒有在大螢幕觀賞過《看見台灣》的觀眾入場(大螢幕的震撼,絕對不是從電視機看DVD所能體會的),以及想再看第二次的觀眾,因此,票房收入預期不至於太差。如果觀眾購票或進場時,能有相關紀念品一併贈送或販售,甚至直接開設供各界捐款專戶,以此實質回饋齊導演的家屬,至少償還房貸,相信這也是我們回報齊柏林對台灣重大貢獻的具體行動。

事實上,筆者更要建議貸款給齊柏林的銀行,慎重考慮直接免除這筆貸款,家屬不用償還;這將會是貴銀行最有力的形象宣導,也是最有效果的公關與廣告行銷!

最後,政府部門,尤其是文化部,應該動動腦,讓「父親」角色的齊柏林不要有所遺憾!

(作者為導演,電影碩士)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