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梵諦岡—切勿以人口數為傳教考量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陳禹瑄/台聯政策部副主任兼東南亞知識組長   
2018-01-31
近日傳出,梵諦岡為了「廣大14億人口」的中國教徒「市場」,在主教任命問題上,已經向中國妥協讓步。但是綜觀天主教東來和東西交流的歷史,這種「重中國、輕亞洲」的政策,正說明腦袋僵化的梵諦岡官僚學不會教訓。(圖/創用CC授權)
近日傳出,梵諦岡為了「廣大14億人口」的中國教徒「市場」,在主教任命問題上,已經向中國妥協讓步。但是綜觀天主教東來和東西交流的歷史,這種「重中國、輕亞洲」的政策,正說明腦袋僵化的梵諦岡官僚學不會教訓。(圖/創用CC授權)

近日傳出,梵諦岡為了「廣大14億人口」的中國教徒「市場」,在主教任命問題上,已經向中國妥協讓步。但是綜觀天主教東來和東西交流的歷史,這種「重中國、輕亞洲」的政策,正說明腦袋僵化的梵諦岡官僚學不會教訓。

天主教當年東來時,主要以海陸交通為主,當時的傳教士主要以印度支那(今天的東協經濟共同體)為主要傳教對象。傳教士在越南北部、中部以及柬埔寨和泰國都有建立傳教據點。菲律賓則是西班牙本身的傳教地點。印尼和馬來亞英屬馬來亞)雖然是伊斯蘭教為主,荷蘭人仍在巴達維亞建立了殖民公司和傳教據點。

但是傳教士和西方人來到東方其實一切都只是為了中國,尤其在他們真正進入中國之後,東南亞就變成了附庸,不再是主角。舉一個時間很接近現在的例子,當年英國長老教會傳教士馬禮遜,在1818年馬六甲(Melaka)創辦英華書院。這間英華書院在馬來亞吸收了華人、馬來人、英國人以及印度人進入修讀。英國人進入香港島之後,英華書院立刻從東南亞的馬六甲撤出,整個搬遷到大清帝國的香港。

再舉一個17世紀的例子:當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亞歷山德羅在越南傳教,發明了今天越南文羅馬拼音的這個法國人,雖然人在越南,但是他卻是來到澳門教區傳教,是他將越南獨立出東京(河內)教區。而且越南的天主教人口密度非常高,僅次於佛教,顯示天主教在越南的成果豐碩。

法國人剛剛來到越南的時候,越南的天主教人口,竟然比中國還要來得多。意思就是,天主教其實在東協的耕耘遠比在中國成功。但是天主教會,卻沒有真正在意過東南亞。而中國並非只是單純的中共問題,而是中國人以及中華文化對外來事物之排斥本身就比較大。所以不是妥協以後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我以歷史問題的角度在此呼籲,梵諦岡甚至是歐洲人,在亞洲研究上切勿犯下過去一切以中國為中心的思想,我更在此希望可以喚醒教廷,你們的妥協得不到你們的成果,卻換來你們的卑躬屈膝。請三思而後行。


1922年的英屬馬來亞(圖/維基百科)

Source: 民報/論壇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