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利誘能撼動台灣價值嗎?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紀國鐘   
2018-03-10
最近中國拋出 31 項對台措施,來利誘台灣人到中國創業及工作,立即引起國內很多討論,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掏空台灣的策略,台灣的產業人才資金都會西進,當然有人認為影響不大,可以處驚不變。圖/pixabay
最近中國拋出 31 項對台措施,來利誘台灣人到中國創業及工作,立即引起國內很多討論,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掏空台灣的策略,台灣的產業人才資金都會西進,當然有人認為影響不大,可以處驚不變。圖/pixabay

最近中國拋出 31 項對台措施,來利誘台灣人到中國創業及工作,立即引起國內很多討論,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掏空台灣的策略,台灣的產業人才資金都會西進,當然有人認為影響不大,可以處驚不變。其實現在的台灣是民主社會,人民有權決定他們自己的前途,政府能做的不多,尤其目前蔡英文總統正在全力從事改革的工作,難免很多不甘願自己的既得利益被重新分配,蒙受損失的人,自然擴大渲染中國利多的種種好處。

雖然大多數人了解,無緣無故沒有人會給你紅利的,只是總有人心存先「拿了再說」的心態,不曾深思到底這是短多長空,還是走上了一條成為共產黨統治下的二等中國人的不歸路。共產中國從建國以來都是極權統治,從來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這一回事。

再看台灣今天的社會最常見的信念,應該說是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這是有點誤用邊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說法,雖然功利主義是「最多數人的幸福極大化」,而台灣人只是把「自己」當成「多數人」來運用。這也符合我們過去30年來發展出來的民主自由丶卻忽視人權及法治精神的社會現狀。所以當台灣中國兩邊角力的時候,我們由個人的利益出發去思考,忽略了國家利益優先的重要性。

這是由於我們還有兩種不同的國家認同的結果,所以很難理性面對,因此我們必須論述更深一層的社會價值觀,來應付中國的挑釁。從思考群體價值觀切入,比較容易讓生活在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台灣人覺醒,同時釐清個人的價值選擇,以作為每個人決策的根據。

基本上我們所認知的邊沁的功利主義,其實是帶有一些輕視的成份在裡面,因為他是違反人類發展的原始本質。文明社會的價值觀裡,利他比利己來得被尊重,並且是追求永續「持久」的,且是「進步」的幸福觀,這是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補強邊沁的功利主義時所提出的兩大要件,也是使得功利主義未被遺忘仍然存在於現代社會的原因。

如果我們利用彌爾的較完善且符合人性本善的原則,來看待中國所拋出的31項利誘,我們相信台灣的社會價值觀,能夠讓大部分台灣人繼續進步提升,也就是過去曾被提出的「西進不如上進」。

我們可以相信台灣當下的價值理念,是在往上提升的,我們可以理性的處理與中國交流的規範,台灣就不至於會被分化,也可以讓台灣的社會,更加溫暖友善,這是國際上朋友最稱讚我們的地方。

國家認同受到出身家庭文化影響根深蒂固,一時間也無法轉變過來。但是追求社會進步的價值觀,則是每個人內心的需求。誠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思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所分析的人類五大需求層次的價值體系,由最基本的生存安全到歸屬價值觀,再到最上層的自我實現。個人及社會群體都會是依循著這種自然的需求向前邁進。

台灣社會已經進入追求自我認同的歸屬感,與進步的社會價值觀(尊嚴、正義、仁愛等)的階段,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真思考並做出適當的選擇,也許我們國家會損失一些產業人才丶資金,但台灣的社會,終將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安心地踏著輕鬆的腳步,勇敢且堅定的迎向更良善溫暖的社會。

Source: 民報/專欄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