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應該正名台軍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洪博學   
2018-06-27
國防部長說:「國軍不保衛台獨」,我聽了很擔心,因為,當中國對台灣發動武力,侵略那一天,就是「台灣國」獨立起算日,當導彈飛臨台灣的時刻,國軍怎麼可以不保衛台灣呢?難道你選擇投降?(右三為國防部長嚴德發、右四為參謀總長李喜明。民報資料圖)
國防部長說:「國軍不保衛台獨」,我聽了很擔心,因為,當中國對台灣發動武力,侵略那一天,就是「台灣國」獨立起算日,當導彈飛臨台灣的時刻,國軍怎麼可以不保衛台灣呢?難道你選擇投降?(右三為國防部長嚴德發、右四為參謀總長李喜明。民報資料圖)

年度漢光演習上,蔡總統說:「有國軍在,台灣就在」,我要說:「有台軍在,台灣才會在」。國防部長說:「國軍不保衛台獨」,我聽了很擔心,因為,當中國對台灣發動武力,侵略那一天,就是「台灣國」獨立起算日,當導彈飛臨台灣的時刻,國軍怎麼可以不保衛台灣呢?難道你選擇投降?這些問題其實來自「國軍」這兩字,一個國家軍隊,若無法正名,這個國家就是脆弱的。

很顯然,使用「國軍」這兩字,是國民黨黨國時代的魚目混珠,企圖把「黨軍」假裝成「國軍」,只要持續使用國軍名稱,所謂軍隊國家化,就難以達成。

你想:每一個國家都有軍隊,這些國家軍隊簡稱為國軍「national army」,但是,再細分下去:就有日軍,美軍,英軍,解放軍之分,美國國家軍隊,稱呼美軍,不是稱呼國軍,那為何只有台軍不稱台軍,而要稱國軍,難道是因為台灣不是主權國家,所以不能稱台軍,要稱國軍?試問,如果台灣受美國邀請,加入環太平洋軍演,請問,眾多國家軍隊,要如何稱呼台灣來的軍隊?用「國軍」嗎?混淆視聽,影響作戰演習,不被驅逐在外才怪。

眾所皆知,台灣是不正常國家,或說:主權被質疑的國家。但是,拋開這些質疑,台灣還是國家,那麼使台灣走向正常化第一步,就是把「國軍正名為『台軍』」,軍人才會知道為何而戰,否則,就如同那一些反對年改的退將所說:「共軍和國軍都是中國軍」。

一個國家的軍人,失去敵我意識,毋寧是最危險的事,簡單說:中華民國必須揚棄殖民心態,把國軍改為台軍,軍人才能和台灣土地情感相連,今天,嚴肅探討軍隊和土地斷裂的主因,來自戰後。台灣軍人夾在日本和「兩個中國」之間,遭受無情踐踏,變成次等軍人,這段悲傷歷史,也造成台灣社會把當兵視為畏途,把「好男不當兵」作為藉口,所以,馬政府把徵兵制,改為募兵制後,就算給予軍人更好待遇,募兵人數,仍然遲遲無法達標。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晚期,開始在台灣徵調軍人,在此之前,已經有少數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年輕人,到中國加入對日抗戰,後來卻夾在國共鬥爭之間,左右為難,下場淒涼,李友邦將軍就是典型例子。

最早有台軍稱呼,始於日本治台時代,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台灣,為了阻擋台灣的反抗勢力,在台設置「台灣軍」,負責鎮壓,1927年,台灣自治同盟要員蔡式穀,建議日本政府對台徵兵,訓練台灣青年紀律和體魄,但是被日本殖民政府否決,理由很簡單:擔心台灣人學習軍事知識後進行叛變。

1937年,日本已經發動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殖民政府也在台灣推廣皇民化運動,但是,也沒有同意從台灣徵兵加入戰場,一直到1941年,日本殖民政府通過「陸軍特別志願兵令」,才有台灣人加入陸軍,但是,海軍擔心把台灣人和朝鮮人同搭一樣的船艦,管理有問題,遲遲到1943年才通過「海軍特別志願兵令」,全面徵兵制,卻在1945年戰爭末期才通過。

根據統計:1942年到1945年,台灣兵被日軍徵調共8萬多人,但是,軍屬卻有12萬多,所謂軍屬就是軍伕,小使或軍隊中的文職或兵工廠工人,地位比軍人低,因為日本人對台灣人並不信任,能夠成為日軍還是少數,根據日本歷史學者近藤正己,在《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一書中所記錄:日本在1942年才對台徵兵,想要加入日軍的人,多出被徵調的5倍之多。

戰後,大約15萬人滯留海外,滯留中國就有約4萬人,以海南島2萬6千人最多,這裡面有軍籍者19,000人,7,000人是普通百姓,但是,1945年8月終戰後,國府在海南島進行接管,立即把日軍和台軍分成兩種人對待,日軍很快被遣送回日本,台籍兵卻留在集中營,面對飢餓和疾病的雙重打擊,國府也趁機從台籍兵中徵調,轉換軍服變成國軍,一位台籍國軍回憶說:「在台灣加入日軍,身上背著彩帶,村民和家屬夾道相送,充滿光榮」,但是,在海島,突然從戰敗國日本軍人身分,轉變成國軍,內心真是五味雜陳。

經歷過那個荒唐時代的許昭榮先生,在台籍國軍口述歷史中說:「有很多台灣兵為了回家,只好叫家人寄錢到海南島,自己僱用船隻回台灣,沒錢的人被迫變成國軍,否則就在集中營餓死」,台灣人好像背負族群原罪,戰後,並沒有受到中國政府應該有的待遇,比日軍還不如。(詳見:國史館出版《台籍國軍口訴歷史:傷痕血淚》)

許昭榮是屏東人,1943年,加入日本海軍特別志願兵第二期,接受訓練,1945年終戰後回到台灣。1947年,台灣發生228事件,許昭榮因為具有專長,接受朋友建議,加入國軍海軍,成為技術員,專門從事戰後的日本軍艦接收工作,到過上海,青島,1955年,許昭榮到美國接收「咸陽號」,在當地看到《紐約時報》報導:有關台獨運動者廖文毅,在東京成立台灣共和國流亡政府消息,許昭榮受到感召,成為台獨支持者,並且把有關台獨理念書籍,帶回台灣給朋友觀看。

1958年,許昭榮被捕,判刑10年,1968年出獄,受聘於日商信和公司,1970年,許昭榮把出口商品產地,改為「台灣共和國製造」,再度被警總逮捕,經過奔走並未被判刑,但是卻被軟禁,禁止出國,一直到1981年,許昭榮獲准出國,1982年,許昭榮成為海外黑名單,1986年,在加拿大申請政治庇護。

解嚴後,海外黑名單分子終於可以返鄉,許昭榮以加拿大身分回台,開始為國軍台籍老兵權益奔走,1994年,許昭榮成立「國軍台籍老兵及遺族協會」,台灣人在日治晚期和戰後幾年中,身分轉換的悲劇故事,才慢慢從塵封的黑暗中,被挖掘出來。

為了抗議台灣兩黨政府,長期漠視台籍國軍受到的不平等待遇,2008年5月20日,許昭榮先生選擇總統就職當天,在高雄旗津的無名戰士紀念碑前,用汽油淋身,自焚而死,遺書中寫道:「國不成國,府不像府」,你想:自焚需要多大的勇氣,2008年,高雄市政府為了紀念許昭榮,把旗津戰爭及和平紀念館,改名為和平紀念館。

滯留海南島,和中國戰場的原台籍日軍,被強制轉換成國軍,是一種故事,1945年,被稱為「充員兵」的台籍兵,加入國軍,又是另一種悲劇:

1945年10月,國軍接收台灣後,為了內戰,開始在台灣徵兵,又稱充員兵,從1945年到1949年,在台灣加入國軍志願兵人數,至今仍然不詳,原因是戰後戶籍混亂,也沒有實施《兵役法》,許昭榮的回憶中說:僅僅70師在1945到1947就有2萬人入伍,大約15,000人遠赴中國,加入內戰,但是中國全面赤化後,回到台灣台籍國軍只有一千多人,不少人落地生根,變成中國人,或已經死亡。

許昭榮說:總和所有台籍老兵口訴資料來看,國府在台灣徵兵方法,大部分是欺騙,至少有10種招術:

第一,謊稱祖國建設,需要軍人參加,用來激發愛國心。
第二,用保衛大台灣理由,欺騙台灣年輕人。
第三,告訴被徵兵者,薪水2000到3000元,發薪時才知道是不值錢的法幣,折合台幣20塊。
第四,欺騙被徵兵者,不會去中國,只留在台灣,假日可以放假。
第五,在報紙上刊登「徵用技術員」方法詐騙。
第六,直接恐嚇年輕人是228事件中壞分子,如果不加入軍隊,就要入獄。
第七,到農村強迫拉夫。
第八,直接把復原日軍接收,變成國軍。
第九,欺騙年輕人只要加入軍隊,其他兄弟可以不去當兵。
第十,欺騙年輕人退伍後可以輔導就業。

在台籍國軍口訴歷史書中,100%的口訴內容,都很一致,因為台灣兵被欺騙,進入軍隊,經過幾個月,長短不等訓練,就被送往中國,許多人在過程中知道,自己要去中國打戰,所以有了逃跑動機,出發到中國前,台籍國軍被沒收槍枝,並且全程監控,有很多人到了基隆港上船後,用跳海方式逃跑,監控的中國兵,會用機槍掃射,所以基隆港內浮屍處處,就是最好證明。

這些台籍軍人的悲傷遭遇被掩蓋數十年,卻是台灣社會永遠的痛,沒有消除這樣的痛苦,給予內戰期間台籍軍人轉型正義,就無法建構光榮的台灣軍人。

作為三軍統帥,總統責無旁貸,除了把國軍正名台灣軍以外,掃除內戰殘留的,以中國為名的演習名稱,以及中國意涵的海軍軍艦名稱,也必須一併正名,恢復台灣軍隊名號,讓軍隊和土地感情相連,很自然,台灣年輕人會以加入軍隊為榮,這樣的軍隊當然會保護台灣,不是嗎?

Source: 民報/專欄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