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研院院士選舉,建立開放的國家科學院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發起人(含中研院院士、研究人員、大學教授):林明璋(院士)...   
2018-07-02

中研院院士馬上要進行新任院士的選舉,中研院院士深受台灣社會重視,常應政府或學術機構邀請擔任主管或顧問,並受委託審查重大的學術、政府、科技產業計畫,參與重大資源的分配。外界所不知道的是,中央研究院作為中華民國(台灣)的國家科學院,近年來院士的選任一直有重大的問題。

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院士身分認定的錯誤。目前的選任方式違背全世界國家科學院的作法,也違背中研院組織法的條文。先進國家的國家科學院,如美國、英國、法國國家科學院等,院士(member)都由本國學者出任。中研院組織法也規定:「中央研究院置院士若干人…,就全國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選舉之。」可見中研院院士只能是本國學界人士。但是近年來院士們卻持續選出非本國人士擔任新院士,甚至包括多位1949年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生、受教育,從來沒有中華民國(台灣)身分者,今年更有多位這樣背景的院士候選人。

第二個問題則是視野的狹窄。先進國家的國家科學院,也設置外籍院士或通訊院士(稱作foreign associate,或是corresponding fellow),選任全世界優秀的學者擔任。近年中研院雖然也在組織法裡增設了名譽院士,選舉外籍傑出學者擔任,但作法卻和其他國家(甚至包括中國)大異其趣。我們的院士們用超高的諾貝爾獎級的標準選舉(外籍)名譽院士,卻對無中華民國身分的「華裔」(特別是對岸出生)學者情有獨鍾,用普通的標準選舉他們擔任本國院士。國際上成就崇高的學者,遠較「華裔學者」這個群體大得多。台灣要選擇開放,應該選舉全球不同族群、國籍的傑出學者擔任外籍(榮譽)院士,不應封閉地限定在華裔才對!

我們對大多數院士的學術成就,都很尊重;我們也歡迎現有的無本國籍院士以及全球傑出學者,和台灣學術界緊密合作,協助台灣學術發展。只是目前院士的錯誤選舉方式,違背中研院作為國家科學院的定位,更不利於台灣學術對全球開放。不少中研院的院士和研究人員,以及國內學界的成員,早已認知到這兩個問題,有心改革,但是遭遇很大的力量阻撓。我們深覺這種違法的選舉不能繼續,既然院士無法自己改革,所以公開寫信呼籲輿論、國會、政府出面糾正,並將在近日發起國內外學者連署。

發起人(含中研院院士、研究人員、大學教授):林明璋(院士)、陳良博(院士)、祝平一、祝平次、施純傑、馬徹、梁國淦、曹添旺、陳儀深、張谷銘、莊樹諄、黃銘崇、葉俊顯、廖宜方、劉璧榛(依姓名筆畫順序)

附註:

1.中研院第一屆院士於1948年在中國選出,所有院士都有中華民國國籍。後來選出的院士,如楊振寧、李政道、余英時等人,雖然從來沒有來過台灣定居或受教育,但是在1949年前於中國出生,曾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當選時也未曾放棄,符合中研院組織法的規定。

2.中共建國後,留在中國的人士,不再是中華民國國民,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公民。特別是在中共建國後才出生的人士,從來沒有拿過中華民國的護照。這樣背景的院士,2014年選出2位,2012年2位,2004年2位。即使這些學者已取得美國國籍,但仍沒有中華民國護照。另外至少從1990年代開始,選出的多位院士在香港出生受教育,少數幾位在東南亞、美國出生受教育。這些學者當選時是否有過中華民國護照,從公開資料難以斷定。

3.據了解,今年候選人中,工程組有1位PRC出生人士,生命組有2位,人文組也有2位。另外生命組有1位香港出生,人文組有1位(或是嚴格說來2位),人文組還有1位新加坡出生。而今年人文組院士候選人總共只有10位。

4.在先進國家,沒有本國的國籍,就只能擔任外籍院士。李遠哲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時,擁有美國籍。後來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放棄美國籍,美國國家科學院就把他的身分從院士(member)改成外籍院士(foreign associate)。類似的道理,今年工程組有一位中國出身的候選人,為了美國籍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中國並不容許雙重國籍),中國科學院就只能選他當外籍院士,而非本國院士。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