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對中國製電動公車說不,台灣呢?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陳永昌   
2019-07-31

昨日貴版《主場都打不過海康 政府得幫忙》,友訊科技前執行長魏美玲投書指出:「中國政府的補貼策略,讓中國廠商得以低價引誘,蠶食鯨吞壟斷市場。」事實上,中國製產品不公平競爭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式各樣產業,並不僅限於文中所提及的資通訊產品。當美國政府已經有所警覺並展開反制措施,反觀台灣,後知後覺的相關部門還在持續沈睡中!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眾議院本月中旬通過的202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明文禁止運輸機構以聯邦資金採購中國政府持有、控制或補貼企業所製造的軌道車輛,擺明衝著中國國企中車集團CRRC而來;而參議院之前通過的版本則進一步擴大至電動大客車,目標鎖定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BYD。由於美國地方運輸機關1/3的資本支出來自聯邦政府補助,一旦法案通過,無異於把中國製軌道車輛與電動大客車,拒於美國市場之外。

事件起源自今年初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地鐵藍線800輛新一代車廂採購案,儘管美國已經沒有任何本土廠商專事生產軌道車輛,中車集團在部分標案甚至是唯一投標廠商,值此美中貿易戰硝雲彈雨之際,再加上對中國製造資通訊設備潛藏「後門」的擔憂,美國國會、國防部及公共運輸專家開始擔心「Made in China」地鐵車輛可能淪為中國政府間諜活動乃至於恐怖攻擊的平台,尤其該地鐵線駛經國防部五角大廈、國會大廈與雷根國家機場等重要據點,有心人利用監聽設備或病毒軟體入侵車廂、控制列車並威脅安全等種種宛如科幻電影驚悚情節,實務技術上完全可行,並非危言聳聽。

相較於中國製軌道車廂是未來的可能恐懼,中國製電動大客車則是現實的立即威脅。在傳統引擎汽車產業無法突破美、日、德等國重重包圍下,中國另闢蹊徑企圖以純電動汽車為契機,一舉改變汽車產業遊戲規則,名列「中國製造2025」重點產業之一的電動車產業,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惜砸下近600億美元挹注其發展;挾其生產規模和成本雙重優勢,中國成功在電動汽車零組件供應市場佔上風。

美中兩國在電動車的主導權之爭,將來只會越來越激烈,繼5G科技戰之後,貿易戰進一步延伸至公共交通運輸新戰場。美國製造業聯盟AAM便在國會作證指出:「比亞迪利用美國民眾納稅錢在美國汽車產業獲得立足點,企圖主宰全球汽車市場。讓它進入美國運輸系統,實在非常非常危險。」

隨著「騙補助」事件頻傳,鉅額補助款項即將斷炊,韓國成了中國補貼政策另一個受害者,同樣也被韓國廠商批評是「用納稅人的錢,培育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去年中國製電動大客車外銷至韓國63台,而韓國國內最大電動公車生產商現代汽車卻只賣56台,正因為中國進口電動巴士售價比韓國國產貨便宜1億韓元(約260萬台幣),南韓對進口電動車補助款中,中國廠商包括比亞迪在內車廠拿到約40%補助,相對之下,中國拒絕補貼配備韓國電池的電動汽車,直到上(六)月底才有所開放。

配合2030年政府宣示全面汰換電動公車政策,未來十年全台將有上萬輛電動公車龐大需求,只是台灣會不會淪為中國製電動大客車另一個出海口,重蹈以本地納稅人的錢來補助中國企業的覆轍?抑或掌握貿易戰風口浪尖難得機會,善用國內廠商現階段在電動巴士與小型貨車等商用車供應鏈利基,趁勢落實國車國造目標,同步進軍新南向東南亞潛在市場,電動大客車台灣隊需要政府更多實質的支持!

(作者為台北市商業會副祕書長)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