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獵山豬雕刻談原住民狩獵文化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陳順勝   
2020-01-27
獵山豬,1948年杜聰明博士在日本東京受日本醫學會邀請演講台灣醫學進步史時,介紹原住民用的相片,就有這張泰雅原住民獵到山豬,山豬又大又壯。圖/陳順勝提供
獵山豬,1948年杜聰明博士在日本東京受日本醫學會邀請演講台灣醫學進步史時,介紹原住民用的相片,就有這張泰雅原住民獵到山豬,山豬又大又壯。圖/陳順勝提供

日前到日月潭住宿日月行館看到原住民獵山豬的雕刻,背著獵到的山豬,小小的,覺得「花拳繡腿」,因而我找出我收集到原住民各族的圖片。這太外行的雕刻內容,讓我會心一笑。

我印象最深刻是1948年杜聰明博士在日本東京受日本醫學會邀請演講台灣醫學進步史時,介紹原住民用的相片,就有這張泰雅原住民獵到山豬,不像雕刻所示背小孩樣的,那山豬又大又壯。

狩獵文化是在地知識的表現,對於環境生態的智慧,獵人和生態之間的互動、適應、觀察與經驗累積,建立了珍貴而難得的在地知識與技能,這就是獵人精神。真正的獵人,瞭解動物行為,也會尊重動物的繁殖,不會趕盡殺絕,例如,從腳印、排遺、棲息窩可以判別動物的出沒。山豬非常聰明,又凶猛,是獵人可敬的獵物,要懂得鬥智才能取勝,所以獵山豬是可誇耀的戰功。

排灣族說打了幾座山,就是指山豬,一座山代表 100隻;以頭飾豎立山豬尾巴表示,當豎立起第二條時,就代表已經獵到了 100隻山豬。而鄒族傳統是男子要獵到兩頭公山豬才能結婚。

狩獵精神的傳承的泰雅族,環境不易從事農業生產,從大自然中擷取資源,發展出以狩獵為主的生活文化。常見的狩獵方式,是利用山林環境就地取材、製作陷阱來捕捉需要的食物。雖然後來已被畜牧豢養方式取代,但對泰雅族人來說,狩獵仍具有很深的文化意涵。只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3月狩獵,其餘時間都讓動物繁殖生長。在泰雅族狩獵文化裡,捕獲到的獵物,都必須帶回部落和族人共享。狩獵既不是為了逞兇鬥狠的娛樂,也不是為了己私利益的奪取,而是為了延續整個族群命脈的謀生之道。

2011年11月22日泰雅裡冷部落野山豬養育場的仔豬,我曾經由泰雅族人引導,清晨去爬谷關的阿冷山,標高700公尺泰雅裡冷部落有野山豬養育場,請欣賞山豬仔豬活動的影片。

早期布農族社會中,男子如能獵獲更多的獵物,即代表他的智慧、技能高人一等,會成為部落裡的英雄人物。而狩獵活動以12月至翌年2月。布農族人更自行研製土槍,以為狩獵使用。專獵兇猛公山豬,不為果腹,而是為「維持人與豬的和平」,避免山豬過度為害作物。


日月行館花園中的原住民獵山豬雕刻。圖/作者提供

Source: 民報/專欄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