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謝不敏「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Tottoro   
2010-06-21

幾年前在日本新宿地鐵的一個車站上,我親眼見識到了「以日本文化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是怎麼回事。

當時我們一群四、五位台灣的朋友,加上老公一起在月臺上等待下一班前往所澤方向的電車。月臺上的電子顯示器除了出示班車的時刻表和下班車的預定抵達時間外,最下方就是斗大的電子鐘。等到班車該來的時間過了兩分鐘,老公就開始嘆氣了;五分鐘後他已經在跺腳了;最後,大約是慢了七分鐘左右的時候,台灣的朋友們已經開始勸他不要動怒,沒這麼嚴重啦!「怎麼可以這樣隨便?」老公很不快樂的抱怨,「日本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做事認真、小心負責,這種疏忽大意是不應該發生的。」就在他碎碎念的時候,播音員開始解釋並道歉班車遲到的原因,原來是有人想不開跳軌自殺造成列車的中斷停擺。當時覺得老公的「日本精神」真是龜毛,只不過是電車誤時就可以讓他跳腳,但他對日本人做事態度的信心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本來就各有利弊,也不是那麼容易拿來做一對一的直接比較;更何況,「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很籠統又複雜的代名詞。不過,認真仔細而且按部就班確實是許多人對日本文化的觀感;就好像追求民主自由法治的精神一直是大家對美國文化的普遍印象。

至於馬英九最為推崇的「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呢?

馬先生在2008年當選以前的名言之一是:「我燒成灰都是台灣人」。不過上臺以後他著重的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這個和那個。他不僅不斷強調「兩岸同為中華民族」,連來訪的外賓都會被他半路認親家,貼上「炎黃子孫」血統的標籤。

馬英九的中國或中華情結是他個人的意識形態,也是他的自由。只不過,他現在還是台灣(或者嚴格來說是中華民國)的總統,所以他個人的喜好當然會對台灣有很深的影響。沒法度,誰叫我們選輸人家呢。

印象中,馬先生從來沒有更進一步的解釋「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麼?是「禮義廉恥」、是「愛好和平」、是「厚道仁愛」、是「認真負責」、還是「人權法治」呢?

反過來說,如果中華文化像馬先生所強調的一樣「博大精深」,如果「中國文化為基礎」的生活是如此值得傚法,為什麼在台灣的電視廣告中,從沒有看過廠商強調他們的產品是百分之99.99中國製造的?相反的,以歐美進口、日本原裝、或是台灣出產廣告來促銷的商品是比比皆是。

對於馬先生的選擇,本人完全無法認同。我們早就不認同自己是華人,而且我們的認知甚至已經有「恐中症」的傾向,就好像出門在外的時候,如果老公的音量太大,我就會拉拉他的袖子而且小聲的念他兩句:「你講話這麼大聲,人家會以為你是中國人耶!」這樣的說法當然不儘公平,頗有一竹竿打翻一船人的味道。但是,當你見識到距離不及兩尺而且面對面談話的中國人,可以讓整間亞洲超市的顧客們都知道他們家小孩今年上小四了,當場,你真的會慶幸自己是台灣人。

明天(6月20日)就是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也是美國的父親節。既然馬先生是美國人的爸爸,自己也有美國綠卡,而且馬家姐妹統統都是美國公民,就讓我在此先跟馬爸爸預祝父親節快樂!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這種「身住台灣,握有綠卡,但心在中華」就是真正的「以中國文化為主的」生活方式,那我們只能說敬謝不敏,Thank you but no thank you!



1.台灣人無法逃避的事實
2.真羨慕老公的日本信心
3.台灣總統馬英九BBC獨家專訪(文字實錄)
4.吉里巴斯總統親切訪台 馬總統:他超像國父!

Source: TaiwanOnline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