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鄭的犧牲 樹立自由民主標竿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   
2014-01-17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成大廣場命名風波引發國人對於鄭南榕自焚的探討,台灣史學者認為,鄭南榕具有超越時代、家族、族群的眼界及高度,並以自我犧牲的方式去進行政治反抗,給當時威權體制帶來非常大的衝擊,成大歷史系教授王文霞應該是受限於當時的教育及體制,才會有落後於年輕學子的歷史無知,拿炸彈客類比鄭南榕。

周婉窈:鄭的高度 超越時代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指出,鄭南榕的父親是日治末期來台的福州人,所以會被視為「外省人」;不過鄭在首次求職履歷表上就寫道「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年,那件事帶給我終生的困擾。」死前親筆簽名的簡歷也寫說「鄭南榕,原籍福建林森,一九四七年生於台灣台北二二八事件的恐怖屠殺後。」

周表示,鄭將自己的出生年和二二八連結在一起,並於一九八七年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展開平反二二八的行動;解嚴後還與一群生於一九四七年的人共組「四七社」;明確宣示他認同台灣,並承擔其苦難,顯見他有超越時代、家族、族群的眼界和高度;也給台灣社會樹立起自由、民主、獨立、自主的標竿,讓後人去追隨。

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指出,當時的政治運動者,許多是被威權體制所犧牲;鄭南榕可能是受到韓國學運的啟發,以自我犧牲的方式去進行政治反抗,是相當特殊的做法,也衝擊了當時的反抗運動與台灣社會;其意義及目標,值得學者深入去研究。

陳翠蓮:王的言論 歷史無知

然而,陳翠蓮認為,因為鄭採取的行動,在當時的體制下,並沒有相對應的呈現空間,反而是遭受主流媒體、論述的醜化;王文霞應該就是用那個時代的眼光去看鄭南榕,才會有這種落後於年輕學子的歷史無知。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也質疑,當年有殺人的陸皓東就是革命烈士,沒傷害任何人的鄭南榕何以要受此評價?這證明上一代還是有些人存在舊頭腦。

Source: 自由時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