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君提「三個紮根」:把台灣文化帶到世界上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記者唐詩   
2016-10-16
鄭麗君提「三個紮根」:把台灣文化帶到世界上
台灣北社今天舉行「台灣文化日活動」文化論壇,邀請鄭麗君以「國家文化政策」發表演講。鄭麗君提出文化「三個紮根」,說明當前國家的文化政策,她也強調「台灣文化」勾勒有二個向度:「一個就是我們自己知道是誰,怎麼看自己,另一個就是世界知道我們是誰,怎麼看我們」。圖/唐詩

台灣北社今天舉行「台灣文化日活動」文化論壇,邀請鄭麗君以「國家文化政策」發表演講。鄭麗君提出文化「三個紮根」,說明當前國家的文化政策,以及她的理想。她也強調「台灣文化」勾勒有二個向度:「一個就是我們自己知道是誰,怎麼看自己,另一個就是世界知道我們是誰,怎麼看我們」。

鄭麗君說,由這二個向度,我們一定能在21世紀的時代裏,創造出屬於台灣的文化,也讓台灣人貢獻於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

鄭麗君並表示,台灣需要的是21世紀的文化總體營造,文化政策要銜接歷史腳步,文化發展主體是人民,政府角色是打造體系,支持文化由下而上發展,透過文化政策轉型,和一起民間努力。

為紀念1921年10月17日,蔣渭水等台灣前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北社等多個本土社團今(15)日舉辦「2016台灣文化日活動」文化論壇,邀請文化部長鄭麗君針對國家的文化政策發表演說。此外也邀請學者專家就「文化政策與國家文化形塑」、「文化的創新與產業經濟」進行座談。

原本鄭麗君的演說預定在上午,但因上午安排在台大參加原住民望嘉部落和台大博物館結拜儀式在場見證,而改到下午才到這場活動。她也首先對自己公忙無法到場聆聽上午李敏勇的對談表達歉意。

鄭麗君也到她上午參加原住民望嘉部落雙面石雕男女祖先柱,因87年前日本一位收藏家發現而送給當時的日本帝大,最近因研究部落訪談發現族人夢見祖先,希望回到部落而有這次的結拜儀式,雙方結為家族、生命共同體,也複製了一個石雕像要帶回部落。

鄭麗君說,讓她非常感動的是,在那一刻有幾百位年輕人到現場,那一刻她看到一種渴望,希望認識自己文化的根,「原住民文化就是我共同的祖先」。

她說,她擔任文化部長,內心最深處的理想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長期以來跟自己的過去是斷裂的,跟土地、人民的歷史記憶是斷裂的,因為種種的政治因素,我們跟我們的生活是斷裂的,因為我們教育的封閉,也因此我們跟世界是斷裂的。

鄭麗君說,也因此,曾幾何時過去在台灣的每個時代,都有我們的先人要重新要追尋我們自己的文化的根,跟自己重新創造自己的文化。基於這樣的一分理想,我最大的目標就是要重新連結土地到人民的歷史記憶,因此她跟社長(北社社長張葉森)說,她來做部長是很幸運,在政治工作裏能選擇一個最接近心靈、最接近靈魂層次的工作,她是帶著這樣的理想來擔任部長,所以重新跟我們過去的一切,跟我們的文化連結,是她最重要的出發點。

鄭麗君說,今天舉辦這場活動一方面紀念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運動,當時希望促進台灣文化的發展,在運動底下辦了報紙、開了書局、舉辦各式各樣的讀書會、電影巡迴演出等等,帶著當時的文化自決運動,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一波一波的文化運動,從文化協會到鄉土文學運動,一直到80年代後追求本土化在化的社區營造運動,每一波都在試著在重新釐清自己文化的主體性。

她表示,從這樣的歷史縱深來看,當下文化政策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銜接起這段歷史的腳步,這塊土地上的文化是人民創造的,是由下而上發展的,是從土裏長出來的,所以文化發展的主體是人民,政府的角色是要打造一個支持的體系,能由下而上,以人民為主體發展,因此必須思考文化政策的轉型,把文化的主體回歸到人民,到土地為主體來發展,因此希望能承繼一波波文化運動,透過政府文化政策的轉型,再來展望21世紀的台灣文化總體營造。

「總體營造的意思是說,過去在社區營造看到的歷史是說,由社區的居民參與社區,改變社區,是一個參與式的建構工程,所以21世紀的台灣文化,必須是由人民一起來參與,一起來創造,我們要打造一個支持體系,讓大家一起來實現夢想」。

鄭麗君說,要展望21世紀,就是要重新跟過去連結在一起,「就像我們種樹一樣,不可能在地表上憑空種起來,一定要先往土壤裏紮根,根紮得愈深會愈強壯,能吸收的養分愈多,它自然能成長,能往向陽的地方,在世界上,在全球化的時代裏尋找一片天空」。

鄭麗君接著說明她的文化政策,有一個最重要的工程就是「文化紮根」,向下紮根有三個面向。

「第一個是歷史紮根」,鄭麗君說,我們跟過去太疏離,生活太斷裂,例如我們的孩子如果經過一棟古蹟,完全不知它的內涵是什麼?它的歷史價值是什麼、美學價值是什麼?故事是什麼?甚至它的科學價值是什麼?「所以我們對這土地上的一切,包括它的自然史、生態史、文化史、藝術史、文學史、思想史、哲學史,對它的一切都太不了解」。

她說,所以首要要歷史紮根,要重建各種的小歷史、大歷史,「小歷史由人民來書寫,政府是要整合一個系統,讓民間所有的工作,不管是學術的,文史的,在博物館、檔案館,MLA所有一切的文化的DATA能夠累積,期待透過這樣的累積能打造一個文化記憶庫,就像我們文化DNA一樣」,「它可以讓大家重新發現自己是誰」。

鄭麗君說,在這建構過程中,人民書寫歷史,政府來協助整個系統重建,裏面的資料要來思考如何開放,如何公眾近用,被教育、被地方文化發展,被觀光、被藝術創造,被文化產業發展來使用,做為大家共同的土壤,「這樹才有可能吸收養份,才會具有文化特色」。

「第二是教育紮根」,鄭麗君接著說,「重新把教育跟土地歷史生活連結在一起,所以現在要進行文化教育體驗的課程」,因此她上午參加台大的活動,也希希望以後能把這PROGRAM開放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可以來了解原住民文化,希望結合所有文化設施,文化場館,來協助學校進行體驗教育,認識在地歷史文化,包括藝術的體驗,影像的體驗,培養藝術鑑賞的能力。

鄭麗君說,她在歐洲唸書時,看到他們的孩子認識自己生活的一切,「譬如法國孩子在小學時要認識它國家100多種CHEESE,點點滴滴都是在累積它文化的內涵,包括自己的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認識所有的一切留下來的文化資產,用心進行文化保存」。

她表示,基於歷史紮根,我們會有國家級文化保存政策,推動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重建,「要再現歷史現場」,文化部現在跟各地縣市政府合作,進行再造歷史現場,例如基隆,文化部協助它在港區重現大航海時代到現在每一段的 史記憶,透過有形文化資產,重現歷史記憶的廊道,每個地方找出它歷史的足跡。也會連結文化與科技,讓很多歷史可虛擬再現。

「第三是在地文化的紮根」,鄭麗君說,文化一定是從在地長出來的,所以文化部協助每個地方重新發掘自己文化特色跟在地故事,從故事出發來推動在地文化產業、在地觀光的發展,「這裏面有很多在地故事,但我們不了解,我常常覺得我們像故鄉的異鄉人一樣,所以必須要從在地文化出發」。

「我們期待每個孩子,走到一個地方,都知道這裏曾經有什麼樣的音樂家、文學家、哲學家,每幢有形的文化資產都知道它的歷史故事,它的記憶是什麼」,鄭麗君強調,希望三個紮根來協助整個沃土的重建,在這之上來建立藝術的創作,「當我們孩子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我相信他的藝術創造力會更強」,在這之上來發展我們的文化經濟。

鄭麗君說,當我們羨慕「韓流」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要重振我們的文化經濟,所以也提出要重振我們的影、視、音產業,希望重新打造我們的流行文化,「希望我們的流行文化是接地氣的,是帶有我們的豐富的文化特色」,現在文化部也在進行影視音政策轉型,包括獎補助投融資雙軌,明年即將成立「文創院」,類似韓國的振興院,影視音發展、出版、動漫的中介組織。

「但重要的是從我們在地的故事出發,我們要對我們的故事有信心,對我們的題材有信心,說的精采,我們國人愛看,一定也能夠走出海外市場」,鄭麗君強調。

鄭麗君接著表示,台灣文化要展望世界文化,希望能從在地出發,從「三個紮根」出發,從藝術價值的輸出,文化價值的輸出,以及文化產業的輸出,把台灣文化帶到世界上。她表示,「正在重整文化外交系統,讓世界更認識台灣的文化」。

她說,這不是文化部一個部能完成,行政院院長林全已主持召開文化會報,像法國44個文化部,「部部都是文化部」,我們目前15個部會參與文化會報,建立一些常態性的專案小組來協調,希望部部都是文化部,每個部都有文化的底蘊來發展,這是治理架構創舉,院長也給了文化部有史以來最高的預算,「雖然我覺得還可以再更多」,行政院給我們充分支持,在新的文化治理架構下,推進我們的文化政策。

鄭麗君說,這樣的理想其實是要回答一個問題:「我上任以來,很多人問我台灣文化是什麼?我想我們在座各位都會問,尤其當我們面對世界、面對國際友人的時候」,但她覺得這不能由她一個人回答,這必須由全民參與,一起來創造它。

「台灣文化怎樣樣來勾勒?它有二個向度:一個就是我們自己知道是誰,怎麼看自己,另一個就是世界知道我們是誰,怎麼看我們」,鄭麗君說,由這二個向度,我們一定能在21世紀的時代裏,創造出屬於台灣的文化,也讓台灣人貢獻於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

Source: 民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