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正名25週年 國圖特展奮鬥史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   
2019-07-24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八月一日就是「原住民族日」,為了紀念從「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滿二十五週年,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國家圖書館共同合辦的「還原正名:台灣原住民族正名二十五週年主題特展」昨開展,原民運動先驅到場高歌、分享過往故事,主委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更邀請民眾一起認識原住民運動奮鬥歷史。

  •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邀請民眾到國圖觀賞「還原正名:台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一起認識原住民奮鬥歷史。(記者楊綿傑攝)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邀請民眾到國圖觀賞「還原正名:台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一起認識原住民奮鬥歷史。(記者楊綿傑攝)

原住民正名運動自一九八四年開始推動,經過十年努力,一九九四年才成功,沿用四十多年的「山胞」稱呼走入歷史,在一九九七年的第四次修憲時,正名為具有集體權屬性的「原住民族」。

原民會表示,特展至八月十一日止,在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一樓展覽室展出,免費開放參觀。泰雅族歌手雲力思昨帶著年輕族人,共同吟唱古調及傳統樂曲,為特展揭開序幕。

致力於打破「吳鳳神話」的鄒族牧師石明雄指出,正名是「找回自己」的過程。他回憶小學時曾演過「我們尊敬的吳鳳」,但當自己二十幾歲時,卻出來把教科書中的吳鳳燒掉,與族人共同促成政府將吳鳳鄉正名為阿里山鄉。而後包括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土地運動等都風起雲湧,原民運動「會不斷地革新、前進」。

談到正名運動,夷將‧拔路兒如數家珍,他表示,原住民以前都被稱為「山胞」、「番仔」,直到一九八四年由原住民知識份子成立的原權會提出「原住民」一詞;一九八七年,民進黨把原住民字眼放入黨綱。雖然修憲過程中一度差點變成「早住民」、「先住民」,但隨著集結力量越來越大,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也公開使用「原住民」稱呼,後續終於成功正名為「原住民」。

Source: 自由時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