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嚴重的正義失衡議題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Black Rain   
2010-06-11

今年 5 月 3 日的聯合報有一篇被許多人忽略的讀者投書:「基測考基本能力 不是競速」。這是一個台南縣國中老師的投書,他不忍心看到我們的下一代居然得在 70 分鐘的基測數學考試時間內做完 34 題題目,因而投書為孩子們抱不平。同樣的憂慮也出現在另一篇文章:「數學 70 分鐘答 34 題 基測研擬延時間」。這幾天,馬英九政府也正在為教育部長吳清基「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政策跳票大傷腦筋,擔心失去選票。反觀民進黨,除了少數幾個立委發言評論外,多數政治人物都沈溺於五都大選活動,並未對這個議題有強烈的回應。然而,台灣教育所隱含的社會不公不義,是任何一個想要追求社會公義的政黨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

聯合報在「直言集/學費政策 大官的錯、孩子承擔」這篇評論文章中坦承:「在歐美,有錢人才讀私立名校,台灣卻長期存在『窮人讀私校』奇特現象。尤其在高職、五專的學制,『學習弱勢』與『經濟弱勢』常相伴而生,沒錢的家庭,只要有兩個孩子讀私立高中職,一年學費就要十萬,陷入貧者愈貧的困境」。聯合報的觀察並非首見,因為台灣絕大多數有良知的知識份子都早已認知這個台灣教育的扭曲現象,導致台灣越來越趨向 M 型社會,「階級複製」現象越來越嚴重,「階級移動」逐漸凝滯。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未來將形成台灣社會巨大的隱憂。

台灣藍綠兩個政黨儘管在政治意識型態與國家認同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在教育問題的認知,藍綠政黨卻罕見地有志一同,受到中國傳統八股科舉遺毒很深的影響:藍綠兩邊的政客都經常標榜自己是台大畢業,或是經常吹噓自己從小就是第一名。然而,第一名的學生或台大畢業的學生僅佔所有學生的極少數,剩下的那些學子呢?他們的未來、他們在社會上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是輟學生的安置與輔導,多年來一向不被兩個政黨所重視。

這十幾年來,不管是民進黨執政、或是國民黨執政,他們所任用的教育部長人選,不是出自於師範體系的僵硬思維人士,就是自己小孩是 ABC、根本無法體驗台灣教育苦處、擁有外國國籍的教育部長,例如吳京、曾志朗、杜正勝等人,這些人多數是在考試細節作文章、見樹不見林,不然就是熱衷於教育的政治面向,多年來讓台灣的教育改革越走越偏,越走越極端。尤其是一些「美國籍」教育部長們所引進的國外甄試或甄選入學制度,並未考量東方社會特權橫行與走後門的陋習、城鄉差距,也沒有考量中上階層家庭的優勢,讓甄試制度成為圖利有錢階級子女的快樂管道:不管是鋼琴證照、英語口說能力、外國遊學經驗、機器人比賽獎牌等等,都可以成為甄試入學的保證加分項目,極為諷刺。

讓我們來看看台灣教育極為嚴重的獨厚上層階級的現象:

(1) 根據中研院學者的研究,台北市大安區出身的學子考上台大的機率,是其他地區的 6 倍以上

(2) 台大校長李嗣涔曾經表示,台大學生申請清寒獎學金的人數很少

(3) 去年 88 風災後,台大、清大、交大居然沒有學生申請災區學生補助或救濟

(4) 幾家國立大學聯合壟斷的所謂「X 年五百億計畫」,學校跟教授經費多的花不完,出現浮報亂花錢的現象,而接納絕大多數中下階層學子的私立大學卻是擁擠與資源不足。

(5) 經常發表關於基測意見的台北市景興國中教務主任 卓意翔表示:「都會區的家長,選填志願多是用分數決定一切,(學費齊一政策)私校補助的誘因反而沒那麼大」

聯合報社論「『全民幫富人繳學費』的真相」在文章中談到:「從三十多年前的高希均教授,到最近的台大校長李嗣涔,都說過同樣的話:社經地位高的學生容易考進公立學校,享有低學費;社經地位低的學生讀私立學校,卻要付高學費;這才是社會的不公不義!」雖然聯合報是泛藍媒體,但這篇社論所反映的台灣社會不公不義問題,民進黨聽到了嗎?

一個普通中下階層出身的學子,如果就讀私立高中職,約需貸款 20 萬。如果他們未來再就讀私立大學,還需要貸款 40 萬。這些學子們在大學畢業前,就已經揹負了將近 60 萬的債務。反觀中上階層出身的學生,若在國中時家裡就有錢提供他們額外的補習或家教機會,考上公立高中的機率大增,往後再考上公立大學的機率更高。這樣的對比之下,台灣社會又怎麼能夠維持公平的階級移動與階級攀升管道呢?

台灣教育問題主要的癥結不在考試題目的改進、也不在學校制度的改革,而是在於「『學歷』是台灣社會階級移動唯一尚稱公平的管道」,換句話說,除了教育之外,台灣社會處處充滿特權,讓中下階層人民無法翻身。多數提供教育改革意見或制訂教育政策的蛋頭學者們,往往是目光如豆、見樹不見林,以為只要改善了考試題目、改善了學區制度,就能夠讓教育變好,但他們的改革(例如甄試制度)卻反而讓台灣教育的公平性更為扭曲,讓上流階層的後代更容易獲取優勢的教育資源。台灣教育改革應該走的路線,必需建立在大規模的「消除社會特權、開闢多重階級翻身管道(例如以證照取代學歷)」的宏觀政策,而非僅僅聚焦於考試細節上。

陳水扁執政時,曾經提出類似「教育卷」的想法,試圖讓政府的教育補助隨著學生移動,而非以學校為主,這是不錯的想法,但後來卻不了了之。反觀馬英九政府最近遭到批評的「高中職學費齊一」政策,固然遭受政策多變的批判,但國民黨就算是純粹基於選票考量,也至少警覺到教育問題對於選票的重要性。國民黨自己就是個特權政黨,黨內要職多是太子黨出任,要請國民黨改革教育,無異是請鬼開藥單。號稱追求社會公義與社會改革的民進黨,固然不能放棄政治議題的訴求,但也必需嚴正重視台灣教育問題的不公不義,才能獲得各個階層人民的信任與託付!

Source: 黑雨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