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教育政策?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10-12-01

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薪資所得倒退等因素,國內許多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支持力大幅弱化。於是,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愈來愈多,犧牲課業去打工的人也愈來愈多,甚至無以為繼而休學者亦所在多有。年輕一代無法安心讀書、研究,勢必會影響國家未來的競爭力。然而,馬政府與大學當局彷彿滿不在乎,他們擔心的不是國內大學生的處境,而是如何提出誘人條件以吸引中國學生來台。

根據立委透露,台大管理學院在院內會議要求,每系負責募款五個名額,鼓勵中國學生就讀,募款額度預定碩士、博士每人每年新台幣四十萬、五十萬之譜。同時,台大對本地學生的補助卻相對減少,研究生助教薪水,博士生從每月八千減到六千,碩士生從六千減到四千。忽略本地學生,一味替中國學生著想的,不只是台大而已,幾乎公私立大學都得了「中國熱」。在馬政府與大學當局眼中,本地學生幾乎淪為二等學生了!

這是什麼教育政策?什麼教育心態?不好好地為下一代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下一代在學校專心用功,成為有用之才,反而處心積慮為中國培養下一代,而中國則是企圖併吞台灣的國家!不必解釋也可以知道,多一個中國學生來台,本地學生的教育資源就多被排擠了一分。上述所謂的募款,表面上來自政府以外的資源,但那些資源如果募來用在本地學生身上,不是可以把教育環境改善得更好嗎?甚至,那些資源用到偏遠學校的營養午餐、照明設備、電腦教學,不是更符合百年樹人之計嗎?

無奈,馬政府一意孤行,就是要執行向中國傾斜的教育政策。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美其名要讓兩岸的年輕人能在人生的較早階段成為朋友,彼此了解,學習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實際上,馬政府與大學當局對中國學生照顧有加,把中國學生當成小皇帝來看待,本地學生反而有可能在人生較早階段便誤以為,中國學生是高人一等的族群。前一陣子,暨南大學的中國交換學生,竟然在網路羞辱「豬狗不如台灣人」,學校當局息事寧人,馬政府也不當一回事,其反面教育作用不言可喻。

本地學生面對的,還不僅校園內的差別待遇。那些中國學生來台日久,畢業後是否離台返中是個未知數。不無可能的是,他們在台灣就讀期間,與本地人交往進而結婚,乃至於繼續居留台灣,在台灣尋找工作機會。而本地學生畢業後,本來就要面對產業移往中國後的就業困難,現在又可能多了中國學生畢業後留在台灣搶飯碗,年輕人這種苦之又苦的痛苦,馬政府不是應該聞聲救苦嗎?現在年輕人普遍對馬政府心存反感,志在連任的馬英九難道一點也不在意嗎?

兩年多來,馬政府以犧牲台灣主權的所謂九二共識,與中國簽署ECFA等十四項協議,主權與經濟逐漸淪落中國掌控之中。接著,馬政府又進行意識形態改造,透過加強中國的文史教育比重,企圖讓台灣年輕的一代喪失台灣主體性,認同大中華主義。中國學生分布到台灣的每個大學,向本地學生宣揚「中華文化的優越性」,即是中國來台學生的歷史任務。簡單說,馬政府就是要把不同於中國人的台灣人,包括原住民,全部徹底洗腦成為「炎黃子孫」。

大學國際化很重要,這一點自然沒有錯。不過,馬政府所謂的大學國際化,往往也和它所謂的經貿國際化一樣,並非真正的面向國際、融入國際,而是偏離國際而向中國傾斜。今天,馬政府積極為中國學生鋪路,極可能造成一種非常惡劣的後果,那就是,中國學生充斥台灣各個大學,有礙於台灣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因而降低了大學教育的水準。結果,其他國家的學生,對於來台灣就讀望之卻步。果真如此,台灣的教育便也鎖進中國了。或許,這正是馬政府求之不得的「教育目標」!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