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台語文也是基本人權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11-05-27

日前,作家黃春明與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為了台語文寫作適當與否爆發爭執。之前,教育部將台語改稱閩南語,也引起諸多本土人士的不滿。招致更多批評的政策,則是所謂高中課程綱要,提高中國史與文言文的比例。語言本來是約定俗成的,但是執政者因為意識形態作祟,非得要把自己的外來語言當作高人一等,壓抑台灣的本土語言,進而扭曲台灣的歷史,乃是對基本人權極為嚴重的歧視。

台灣人講台語,寫台文,原來是天經地義之事。不幸的是,歷史造成的悲劇,阻礙了台灣人使用自己的母語,也使得台語文的寫作至今仍停留在實驗階段。另一方面,馬英九政府執迷於中華正統,一心一意要發揚漢字文化,根本沒有致力於創造台語文健全發展的環境。對馬政府而言,台語文只不過是地方的「方言」,不能登大雅之堂。逐漸地,有些台灣民眾也誤以為,台語文沒有偉大的作品,足以跟漢文作品匹比,所以不值得重視,殊不知這是台語文遭長期壓抑的結果。

話說回來,馬政府雖然不重視台語文,從未關心台語文的長期發展,但他們卻十分了解台語的政治作用。馬英九總統以下,政府官員接觸基層,尤其是每到選舉期間,一向在政策上貶抑台語的他們,無不以台語跟民眾博感情,即使台語講得不標不準也常開金口。這種心態非常奇怪,即,以台語跟基層博感情一事證明,他們深知台灣民眾內心深處對自己母語的渴望,但他們就是不願意在政策上回應人民的期待,反而以之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我們必須強調,台語並不是中國的地方「方言」,它就是台灣獨特的語言。早期移民來台的漢人,與原住民、平埔族互動的過程中,早已吸納了若干原來沒有的語言因素。在過去三百餘年,台灣先後受荷蘭、西班牙、日本統治,在語言上受到更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可以說,現在的台語,已經跟閩南語的概念不同了。馬政府至今仍以為,台語跟閩南語是同一回事,那只代表他們完全無視於台灣的主體性,台灣之於他們只是模糊的邊陲。

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在致力於保存母語的同時,也開始從事台語文的創作,其中還包括以台語文翻譯外國的經典文學作品。當然,更早以前台灣便已出現了台語文翻譯的「聖經」,「聖經」的各種台語文翻譯版本說明,用台語文來寫作並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今天的問題主要還是統一書寫系統的問題,特別是政府的態度。面對當前馬政府的「去台灣化」政策,年輕一代的台語文工作者,期待老一輩本土作家以身作則,豎立台語文創作的典範,其用心不難理解。

站在中國的立場,包括追求終極統一的馬英九的觀點,當然不希望台語文有進一步的發展,因為那意味著台灣主體性的精神凝結,不利於他們推銷「中華文化」、「炎黃子孫」等論述。把台語降格為閩南語,增加中國史、文言文的比例,都是有計畫的意識形態洗腦。由於歷史因素,在現實上我們自不必排斥漢字、華語,一如不必排斥其他外國語文一樣,唯其如此我們可以繼續吸收各種文化的精髓。不過,我們最後還是必須將吸收來的養分,灌溉到台語文的寫作園地,讓台灣出現偉大的台語文作品。

語言是靈魂,文字是力量,台語文的偉大作品,便是台灣的靈魂與力量之所寄,也是外人認識台灣最好的視窗。在威權統治時代,外來統治者處心積慮要消滅台語文,一如其以中國史觀來改寫台灣史,目的無非是要讓台灣人民喪失靈魂、喪失力量,從而喪失當家作主的意志與能力,淪為俯首於外來政權的順民。就此而言,黃春明與蔣為文的爭執,台語與閩南語的稱呼,中國史與文言文的比例,都不是等閒視之的小事,大家應該看到其中隱含的深層意義,在在攸關著台灣主體性的存廢。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