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BBC丟人現眼了!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11-06-18

馬英九總統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否認台灣在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也不相信台海兩岸關係密切會影響我國的自主性,強調要小心應付中國的挑戰,但絕對不是把自己孤立起來。馬英九這些談話,不合事實現狀,違反一般常識,連在台灣講都站不住腳,如今還透過BBC傳播國際,實在丟人現眼到了極點。

台灣經濟是否過度依賴中國?不必請教財經專家,一般人只要從簡單數字,即可做出判斷。有如台北美國商會上星期發表白皮書,明指二○一○年台灣對中國及香港出口比重高達四十一.七%,遠高於南韓、新加坡等鄰國對中國貿易比率。白皮書並警告,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有其風險性,特別是兩岸政治氣氛充滿變數。事實上,不僅出口集中中國,我國對外投資也把八成雞蛋放在中國這一籃,如果再計入「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數字,我國不僅經濟成長率虛有其表,工作機會也大量流失。經貿投資如此偏倚失衡,馬先生猶不以為意,正好暴露其「終極統一」的意識形態障蔽了基本判斷。

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是否影響我國的自主性?BBC特派記者哈維(Rachel Harvey)的問題反映許多人的疑慮。有如美國沙特(Robert Sutter)教授最近明白指出,兩岸日益密切的經濟社會互動,已降低了台灣的「行動自由」,明顯受制於中國,正走向終極統一的道路。更清楚地,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斯雷提能(Ileana Ros-Lehtinen)日前在一場演說中告訴在美台灣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終將證明只是「為達成中國最終併吞台灣而偽裝成貿易工具的政治手段」。如果這些來自美國的警告還不夠明白,中國學者胡鞍鋼早有名言,他把台灣喻為糖尿病人,經貿高度依賴中國有如胰島素不能停藥,如果實施經濟制裁,七天即可導致台灣滅亡。

除了無視這些來自美國各界的警告與中國的明顯圖謀,馬英九不改其怪罪前政府的一貫作風,宣稱他的政府只讓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增加一個百分點,卻把民進黨政府扣上「孤立與鎖國」的帽子。數字會說話,民進黨執政期間,由於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與「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之間游移,未能落實提升附加價值的經濟產業政策,加上業者過度追求降低成本及擴大規模,導致我國對中國出口比重大幅增加,如今猶被扣帽子,堪稱咎由自取。

但是,馬政府把「中國化」等同「國際化」,經由ECFA向中國全面傾斜之後,對中國貿易比重雖增幅不大,卻反映由於「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實質演變,在台灣產業被掏空之後,多年來經由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已經遞減。從而,因ECFA現今正在進行的第二波產業外移,尤其高科技及金融產業大量西進的惡果,將進一步禍害台灣。

最明顯的,三年來馬政府汲汲與中國簽訂ECFA,對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洽簽,包括與美國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都毫無進展。當初為了推銷ECFA而大力吹噓,揚言可以帶動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外人投資可望增加等等說詞,如今證明全係欺騙公眾的空頭支票。即使馬英九一再宣稱,台美之間關係極為良好,但從其任內美國從未有部長級官員來訪,顯見「自我感覺良好」的馬式特色,同樣表現於最重要的對美關係。更糟的事實是,有如羅斯雷提能主席的警告,不論在美國亞洲政策決策或國防規劃,台灣都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五年前,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在訪問歐洲行程,接受BBC談話性節目HARDtalk專訪,對於中國政策、阻撓對美軍購、終極統一等議題,在主持人沙克(Stephen Sackur)追問之下,左支右絀,極為尷尬;尤其沙克質疑馬英九:「你的立場基本上與北京一致,你難道不會感到不安嗎?」成為那場對話的代表性結論,更使當事人出盡洋相。如今,馬英九高坐總統府內,BBC的訪員從咄咄逼人的談話性節目主持人換成特派記者;然而,馬英九說話不合常識與事實,凸顯了吹牛不打草稿的積習不改。由這樣的人主政,在國際媒體丟人現眼事屬必然,台灣人民所應擔心的,卻不僅如此。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