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造假坑殺數十億 美集體訴訟滿天飛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大紀元   
2011-08-01

【大紀元2011年08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樺編譯報導)過去幾年來,綠諾國際(Rino International)等中企公司絡繹不絕地靠「反向併購」走後門的方式到美國掛牌。今年,綠諾被控財報造假,股價暴跌,導致美國投資人損失數億美元。時至今日,中企公司讓美國股民損失數十億美元,中概股已成華爾街的過街老鼠。

繼次貸風暴引發的金融危機與麥道夫(Bernard L. Madoff)的詐欺案之後,這一次華爾街中企泡沫破滅的責任應由誰來承擔?是中企的管理階層和策劃這些交易的銀行家們?還是買了這些股票、事後也清楚風險的投資人?現在這類爭議的訴訟滿天飛。

《紐約時報》報導,像綠諾這樣的中國企業透過「反向併購」進入美國資本市場,至今已數十家被指控欺詐或帳冊造假。其中至少19家已被納斯達克暫停交易或下市,並蒸發了數十億美元的股票市值。綠諾的股票2009年時曾漲到每股35美元,現已停牌了。

在當今金融掛帥的年代,像綠諾這樣的企業是如何潛入美國資本主義的殿堂?在2007~20088年金融崩潰期間,華爾街整個體系的銀行家、律師、企業家、審計師都在召喚中企公司來美國上市。這些企業便使用機巧的金融手法,真的上市了。許多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

一切都看似合法:藉由銀行家的作業,策略性利用反向併購美國空殼公司,避掉了一般州政府和聯邦監管機構對首次公開上市IPO的審查。

但現在危機浮現了,問題背後的根源就顯得重要了:這些始作俑者到底出售了甚麼樣的投資商品給那些購買人?而監管官員又在哪裡?

對綠諾提起集體訴訟的律師事務所律師羅森(Laurence M. Rosen)認為,綠諾的銀行家們虧欠投資人一個說法,華爾街也沒有盡職把關。羅森稱:「他們都說他們盡職了,但也被愚弄了!但他們沒有認真地盡職調查。」

綠諾被指控捏造假合同,並大肆誇張其銷售業績。總部位於大連的綠諾國際,生產工業污染控制系統,其管理層拒絕對此項指控發表評論,只表示,公司業務照常運作。

身為紐約律師、同時也是《反向併購與其它非傳統IPO外的選項》一書作者費爾德曼(David N. Feldman)認為:「這類反向收購反映了兩股強大力量匯合,一方面是中企公司急於籌集資金;另一方面,美國投資者不顧一切地進軍中國。」

潛入美國股市的包裝伎倆

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說,綠諾當初頂著誘人的光環:「中國」+「環保」= 利潤。而在中國境內,綠諾像許多中國公司一樣,申請不到國有銀行貸款,掛牌上海或深圳股市又遭逢挫敗。因此綠諾負責人轉向華爾街。

穿針引線的是一位美國人畢克爾(Chris Bickel),他引介中國企業給紐約投資銀行家和律師。並與紐約一家小型金融諮詢公司Douglas Financial幫助綠諾在華爾街首次亮相。


綠諾到紐約聘雇一家律師事務所、投資人公關公司、一家審計公司。為了完成程序,聘請理查德森(Bruce Richardson)為首席財務長,他是位在上海待了十多年的美國商人。

為了避開IPO(首次公開招股)而得進入美國股市,需要找到一家美國空殼公司偷樑換柱。德州Enter Glenn A. Little公司專門購買倒閉企業再出售給反向收購者。該公司於2002年支付10萬美元購買曾一度公開交易的玉山醫療器械公司 (Jade Mountain),已經倒閉了,總部設在內華達州,沒有營運、負債等記錄,但有股票註冊。

這家公司要求綠諾以股份交換而不是現金支付。負責人歷透先生回憶說,他們給了一份報告書,上頭兩個最令人振奮的字眼就是「中國」和「污染」;他們持有經審計的財務報表、大牌律師和美國銀行的投資。

2007年10月,綠諾收購玉山後不久,美國銀行和十幾個其他投資客,包括對沖基金阿爾德資本(Alder Capital),用所謂的私募出售綠諾股票。這籌集了2,500萬美元。不久,綠諾上櫃交易,一股約 4.50美元。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綠諾財報顯示季度利潤越來越高,聲稱它擴展了產品線。華爾街也散布著耳語加碼綠諾。

成立於 2002年的羅德曼公司(Rodman & Renshaw)將自己塑造成如私募業的高盛,銷售那些規避公開市場的新股票或債券。這些私募交易的門檻低於公開發行,理論基礎是這裏的投資客較為老練,會自己研讀做功課。

像許多投資客一樣,羅德曼公司也著迷中國概念股,並在2009年當綠諾希望在美國籌集更多資金時,該公司在舉辦的晚會上招搖地將綠諾推薦給現場數千名投資人。

數個月後,羅德曼公司在一項估計綠諾價值近10億美元的交易上幫綠諾籌集 了1億美元。不過從那以後,綠諾股價一路下滑。2010年11月掉下了懸崖。

東窗事發 爆發集體訴訟

同一月份, 渾水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挖到一些引發華爾街騷動的內幕,並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它指出綠諾嚴重誇大營收數字、偽造合同、管理層挪用了數千萬美元公款。

隨後綠諾又被發現其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初的財務報表都不可信。最後,美國證券交易所勒令其股票暫停交易。

提到中國,許多投資人也感狐疑,北京一直試圖避免新一輪的通貨膨脹,中國如何能保持經濟快速增長?

美國這裏出現了爆炸性的集體訴訟,其中許多是針對審計師和投資銀行,認為是他們將這些中國企業引到美國市場。每個人都在指責別人:律師指責銀行家,而銀行家們指責審計人員,審計人員指責中國企業管理層。

煽風點火是一群私家調查員、博客和華爾街賣空投資人,他們希望從股市風暴中獲利。現在中國反向收購大幅放緩,美證管會也已經警告投資者這類交易的風險。

然而,對一些人而言,中國概念股似乎還具誘惑力,畢竟投資有賺有賠。但其中一個問題始終存在:即中國企業的財報數據是否可以信任?即使在次貸風暴中賺進大把鈔票的「美國對沖基金第一人」鮑爾森(John A. Paulson),也在中國概念股中倒栽蔥。

Source: 大紀元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