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台灣,唱衰《中國時報》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盧世祥   
2008-06-21

創立近六十年的《中國時報》,宣布即將減張裁員。這家打著中國旗號的新聞媒體集團,行事不脫中國文化本色:明明是不堪長期賠累,必須辭退大批員工、減縮版面,卻還祭出改綜合報為「菁英報」的轉型大帽子;既以冠冕堂皇口實掩飾一己經營無方的事實,還使出阿Q的精神勝利法,宣稱「目前看起來似乎是最正確的選擇」。

按此邏輯,被裁退的地方新聞中心員工,其產出顯非「菁英」,活該失去頭路;看地方新聞等即將消失版面的讀者,也不是該報想要的社會「菁英」,不配繼續閱讀如此高水準報紙。

《中時》繼其集團的《中時晚報》關門之後,營運出現嚴重虧損,有大環境因素使然。就大環境說,報業先後受到有線電視及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挑戰,發行與廣告飽受侵奪,產業前景看淡。

世界報業協會的數字顯示,過去五年,美、日、歐盟等先進國家報紙發行量都呈下降之勢;台灣屬於這一類新興媒體發達的社會,報業最輝煌年代已成過去。尤有甚者,近年台灣消費、投資因企業大膽西進而欲振乏力,卡債事件也明顯挫折汽車及精品等廣告,加上一年來,國際紙價等成本上揚,凡此不利因素對報業景氣不啻雪上加霜。

不過,《中時》現今經營面臨困境,自身肇因更為明顯。面對挑戰,報紙信守報導真實與平衡的原則,爭取公眾信賴,方為永續經營之道。《中時》卻反其道而行,新聞處理常未經應有查證,據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統計,該報連續兩年名列主要報紙烏龍新聞之首位。更嚴重的,該報於近年政治惡鬥中,黨同伐異,政治立場明顯左右其新聞判斷處理,總統大選期間被以「九報」相稱而不名。

此外,由於國家認同錯亂,該報於本土政權執政期間,唱衰台灣、鼓吹大膽西進不遺餘力。如此長期無視自身公信力的自殘行為,無怪乎其從威權時代「兩大報」,到民主時代閱報率落居第四,且集團內關門與裁員動作不停。台灣社會閱聽人對於媒體,透過市場機能自有公斷。

《中時》大量裁員,事出有因,但仍驚動新聞界。台灣記者協會要求其財務透明化,並澄清有關瘦身是為企業併購前奏的傳言。記協所言,正好擊中《中時》要害。

《中時》身涉與中國國民黨「三中」(中視、中影、中廣)交易,至今真相不明。尤有甚者,《中時》旗下報章,均未參加ABC公信組織,則其報份,均屬自我吹噓。ABC公信組織乃文明社會媒體基本制度,台灣社會長期坐視絕大部分報章發行數量自己說了算,廣告主與媒體購買者不啻冤大頭,說起來也算是「台灣奇蹟」之另一類。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