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政策大錯 內閣研討會多此一舉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08-07-25

行政院昨天舉行第二次內閣研討會,除了行政院正副院長及各部會首長參加,馬英九總統也到場講話,對上任以來表現頗令公眾難以恭維的內閣閣員「加油打氣」。這項研討會,按劉兆玄院長的說法,旨在分享執政經驗,增進各部會交流,並經由腦力激盪以凝聚未來施政願景。此外,由於內閣兩個月來施政績效與社會期待顯有極大落差,研討會也邀請政媒兩界人士參與,希望改善與公眾溝通之道。

對於行政團隊於正常上班時間,院長及部會首長辦公室大鬧空城計,集體上陽明山開會兼聯誼,在野的民進黨頗不以為然。的確,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政府,在政媒嚴厲監督之下,類似集會通常選於週末假日為之,以免招致非議。其實,除了在野黨出自制衡角度必有的批評,更重要且為公眾普遍關切者,應是行政團隊能否經過研討會,施政即有所改觀,表現較為符合社會期待。容我們不客氣地說,這也是幾近不可能的。

就形式說,儘管開會絕不等於做事,官僚體系中人卻常喜歡開會,並且強要民眾相信,大官一旦開會,事情即使未能立刻解決,也將有所改善。政府部門習於開會,且經常流於放焰火式的政治拜拜,即此之屬。內閣研討會這是第二次舉行,吾人不妨回顧五月初的第一次,當時尚未就任的內閣,宣稱「新內閣沒有磨合期,馬上有所改觀」,更強調一切「準備好了」。然而,上任兩個月來,行政團隊歷經綠卡誠信危機、油電雙漲恣意妄為、股市信心崩跌、實質薪資不增反減、公共建設失當、災變處理無方,外加行政官員發言不當,政經社會現狀只能以一個亂字加以形容。這樣的施政結果,不僅印證開會無助解決問題,凸顯新內閣「準備好了」純屬謊言,其基本治理與應變能力大有問題,公眾怨聲載道。前此既然已有惡例,則這兩天內閣再度開會研討,豈可寄望?尤有甚者,我們從其所邀政媒人士,或專業不足,或具極端黨派立場而嚴重悖離主流民意,則如此會議,說是要貼近民意,到頭來恐怕只會與民意愈離愈遠。

本來,為政必須真誠地以民為本,但在行政團隊施政無能與公眾普遍不滿的現況,可以預料的,為了安撫普遍不滿的人心,把施政視同公關與危機處理的內閣,必定於研討會後拿出所謂政策利多措施,以示不負各方期待。行政院秘書處於會前通令各部會,整理提出各項施政,包括已經完成、今年可以完成及四年預定完成者,即可佐證其已準備藉此會議,以所謂政策利多與施政願景,敷衍社會。然而,有如行政團隊近期於台灣股市一路下跌的信心潰散過程,這些所謂政策利多,既無以為公眾所接受,而且在其獨沽對中國門戶洞開這一味、錯把毒藥當補藥的意識形態作祟之下,必將給台灣帶來災難。

我們綜觀馬政府上任以來,面對艱難的內外挑戰,竟無像樣的執政能力與表現,不但對內挾其國會多數恣意妄為,完全執政卻完全不負責,一意去台灣化,追殺異己不遺餘力。經濟上,遭逢投資消費不振與通貨膨脹同時來襲,而民間信心極度低迷的情勢,馬政府幾乎束手,每遇股市重挫等橫逆一來,即一再祭出向中國傾斜的飲鴆止渴之計。馬英九日前向亞洲台灣商會夸夸其談,指「開放、務實、鬆綁」是台灣成功之路。但是,如果開放、鬆綁只一味針對中國,一個公開宣稱要併吞台灣的敵對大國,這樣的「務實」,最終恐怕要逐步讓台灣走進中國彀中,無以脫身。在即將舉行的北京奧運,「中華台北」名稱逐漸難保,其實已經凸顯對中國卑躬屈膝,不足以換取善意與尊嚴;只是一意追求終極統一的馬政府,這兩天的內閣會議不僅不願正視這一事實,恐怕還要如江丙坤之流所宣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變本加厲,施政加速倒向中國。內閣會議本無益,與民意及事實脫節的會議,反而害了國家社會,國人不能等閒視之。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