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卦山遇到賴和 - 〈上〉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康原   
2015-01-29

1995年我應賴和文教基金會之聘,擔任剛創立的賴和紀念館館長,在和園十樓的紀念館,就可看到「我生不幸為俘囚,勇士當為義鬥爭」的詩句,懸掛在入口處賴和重要事蹟年表前;緊接著就是賴和的影像及相關的說明、大事紀,還有許多陳列原稿、遺物、衣服、醫療器具的櫃子,牆上又掛有賴和親筆撰寫的書法墨寶,寫著「影漸西斜色漸昏,炎威赫赫竟何存。人間苦樂無多久,回首東山月一痕。」與墨寶並掛的是賴和先生畫的一幅山水畫,我站在紀念館十樓,眺望八卦山的大佛,凝視矗立山頂的佛像,突然佛像好像更換了賴和的臉譜。

  • 圖◎施並錫

    圖◎施並錫

兩年後,在和園對面的大樓四樓上又增設了第二館,供給來參觀的人活動,進入此館就可看到賴和先生銅像,及一片用雕刻玻璃做成的詩牆,刻有書法家杜忠誥書寫賴和〈十日春霖〉的詩:「心靈俗化久無詩,墜落雖深卻不悲。要向民間親走去,街頭日作走方醫。」揭露當醫生的無怨無悔精神。看到這首詩會讓人聯想到賴和所寫的對聯:「但願天下無疾病,不懼餓死老醫生」,敘述著做醫生憐憫病人的心情,以及服務眾生無怨無悔的精神,如今紀念館重新整修,右牆上寫著「勇士當為義鬥爭」,表達出賴和為公理與正義而奮鬥的精神。

也似南門媽祖婆

中山國小是賴和的母校,1903年賴和十歲,入日治時期彰化公學校接受日本教育,1903年入公學校到1909年畢業,賴和曾經在〈無聊的回憶〉文章中寫著:「……當時讀日本書的人,大部分總要受勸誘……也可以說受到權威的逼迫,才不得已進去學校……無可奈何地進學校去。結果使我失望……日本書讀做什麼?我們不要做日本仔,也沒有福氣做大人,我們用不著讀日書……」日本人雖然一直要把台灣人皇民化,有骨氣的台灣人並沒有屈服在他們的淫威下。現在的中山國小校園內,做了一棵文學樹的造型,賴和是傑出校友,這樹上及傑出校友都有賴和的名字,做為學弟妹的榜樣。

1909年公學校畢業,隨即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校的五年期間,努力接受新知,並融入了小時候所學的詩文,開始寫起詩來。在醫學院期間認識了杜聰明、翁俊明等人。1914年賴和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日本人的高木校長訓話:「要做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了人,沒有完美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義務。」這一席話影響了賴和一生的為人處世,進而成為一個人道的醫生。

1917年賴和回到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館」。身高約一百六十一公分的賴和先生,留小平頭、蓄八字鬍,其臉形看起來有一點像孫中山先生,彰化的人都稱賴和為「白面書生」。他常年穿著台灣衫,夏天穿白色的衣服,冬天換穿灰色,一身樸素的打扮,是一種「葛衣草帽」的平民裝扮,其個性平易近人,又醫術高明,醫館每天都有近百人出入其間,他的好友陳虛谷曾以一首詩描寫賴和:「共仰名醫是賴和,病家來往若穿梭。漫遊歸去猶隆盛,也似南門媽祖婆。」這首詩寫出賴和醫院人多情況,因醫術高明又關心病患,常去探望患者,猶如四處去漫遊,因此虛谷又以南門口的媽祖來稱呼他。

來看病的人,有許多貧苦農民,也有老弱的婦人,在診所中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和仔仙啊!有要緊無?」穿著粗布衣,打著赤腳的農婦,焦慮的眼神等待醫生的回答。

「無要緊啦!」仙仔一面用聽診器診察小男孩,一面以親切的口氣說:「提藥返去食。」

「和仔仙阮厝內攏無錢,」婦人露出一種乞求與無奈的表情說:「阮提一袋甘藷來當藥費,好無?」

「好啦好啦,無要緊。」和顏悅色的和仔仙仍然繼續看病,溫文儒雅的表情給人一種慈悲的感覺。

農婦從候診室拖著一袋甘藷到廚房裡,走出來時用感激的口吻說:「和仙啊多謝哦……」然後婦人領走了藥,和仔仙依然繼續看病開處方。

「為善不欲人知」是賴和先生做人的準則,他也常常給別人這種觀念。據說小說家李篤恭的母親,平常常在和仙的診所出入,受到賴和同情弱者的影響,也常常濟弱扶傾,有一天在「車路口」遇到一個女乞丐,這位乞丐還帶了一位約六、七歲的男孩,她就買了一些糖果、餅乾送給這個乞丐孩子,然後到賴和診所去得意洋洋說給和仙聽,和仙聽完以後笑著說:「做好代誌,擱去講乎別人聽,就無算好代誌了。」

「賴和醫館」在當時的彰化,雖然規模最小、設備也最簡陋,而患者卻是最多。然而,慈悲的「和仔仙」常常免費為人醫療,致使醫院收入入不敷出,逢年過節常要向其姑媽借錢。

有一年除夕前一天,常載和仔仙出去看診的車伕陳水龍先生,看到賴和夫人沒錢買菜過年,就自動自發地拿出記帳的簿子,出去收帳。回來後將錢交給夫人去買菜。這件事被賴和知道了,和仔仙就向陳水龍說:「除夕到了,誰叫你去收帳?人家準備一些錢買菜、為孩子買衣服過年,你把別人的這些錢收回來,叫人家如何過年?」

陳水龍感到有點不好意思說:「先生娘嘛無錢買菜,欲按怎過年?」

賴和先生默不作聲,從那次以後,除夕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燒金紙,而和仔仙也忙著燒帳簿;因為我們台灣人有一個習慣,一年下來凡是欠人家錢的人,一定要在除夕前還清;若在過年前沒有還錢就表示,這戶人家經濟相當困難,無力償還債務,賴和先生恐怕造成債務人的心理壓力,所以把帳簿燒掉,往後這些欠債的人若再來還錢,賴和先生會說沒有帳了,不需要還了,其實,賴和先生只是想幫助這些貧困的人家。

台灣新文學啟蒙者

賴和常說:「咱愛改救奴隸的奴隸。」我們知道日治時代,大地主是日本人的奴隸,貧窮的農工是大地主的奴隸,賴和希望能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當年在日人的殖民統治下,農民是被剝削的一群,因此,當二林地區發生「二林事件」時,賴和就立刻寫一首〈覺悟下的犧牲〉來支持這些抗議日本人及資本家的蔗農,抗議資本家的蠻橫;或以〈農民謠〉記錄辛辛苦苦的農民,生活的窘態與困境;以〈溪水漲〉描寫農民土地因大水的流失,以及自己辛苦墾殖的田園遭到退職官員強取的無奈;而這首〈冬到新穀收〉描寫地主剝削的情況,使佃農陷入生活的絕境,詩云:

冬到新穀收

田主人撚嘴鬚

咱厝大小面憂憂

討租、繳稅鬧不休

幼子哭妻叫苦

哭沒有米粥湯

苦著伙食難的渡

收冬真忙苦

喚無三頓粥湯好下肚

勞碌到沒衫沒褲

想進前又沒路

退後──好捧著腹待死路

想著目屎像西北雨

目屎留落肚

可以做粥湯──

安慰餓肚腸

一年這樣忙不休

囊裡空的洗一樣

換來苦、悲愁

唉!咱愁也不愁

稅主、田主不許你哀求

結局當賣了子女

去換一枚空領收

唉!新冬穀完收

生活更難籌

愈想愈煩惱

愈想愈悲愁

若再這樣下去

總會沒個好下場

一冬望過一冬相添補

哪知愈做愈絕路

問兄弟呵

哪兒還有我們的活生路

這樣的詩都是為了貧苦的農民而寫,他是一個走入民間的作家,永遠與卑微的一群走在一起,因此,他常說的:「我們要拯救奴隸的奴隸。」意思是說台灣人是日本人的奴隸,而台灣人當中的佃農或勞動者是地主的奴隸,所以,必須去拯救那些可憐的佃農或勞工。

除了了解民間疾苦外,賴和先生希望提高台灣人民的生活水準,改變封建、迷信的觀念,呼籲要有公共衛生的習慣,晚上常到處去演講,以便早日達到民主社會;賴和真是一位社會的改革者,是一位人道主義的醫生,他同情弱者,同情窮人,具有史懷哲的精神。

賴和逝世出殯時,彰化市的居民沿途設路祭,從市仔尾到八卦山台地上的劉厝墓,許多市民祭拜時都傷心落淚,埋葬以後還有一些人去墓地祭拜他;後來還傳聞生病了,只要到墓地上祭拜賴和,然後用墓地上的青草為藥,就可不藥而癒了;這種迷信是賴和最不喜歡的,但台灣的人竟然會有此舉動,我想在地下有知的賴和一定感到啼笑皆非。

其實這樣的事情,反映了彰化人對和仙的敬畏與懷念,因此,彰化人尊稱他為「彰化媽祖」,甚至於有民眾夢見賴和,在當城隍爺,守護著彰化城。他的文學屬於鄉土、屬於平民大眾,揭露舊社會弊病,反抗日本強權,寫作手法具現代感,在台灣前所未有,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是台灣新文學的啟蒙者。(待續)

Source: 自由時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