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元國發基金/投資中國台商 將重演債留台灣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2008-11-24

國發基金規模將逐步擴大到一兆元,以提供企業改善經營體質,但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國發基金應協助企業「在地轉型升級」,並取得歐美國家技術製程;若把資金挹注在投資中國的台商,不僅對台灣經濟毫無幫助,如投資失利,更會影響郵政儲金存戶權益。

學者認應協助企業「在地轉型升級」

今年十月下旬,行政院宣布將擴大國發基金的「規模」與「功能」。在規模方面,雖然上限可達一兆元,但第一階段僅新增一千億元,使得目前規模為三千億元,未來再視情況逐步擴大。

在功能方面,過去國發基金投資的對象,僅限於創投事業或未上市櫃公司,未來將擴大協助企業體質的改造,以創造產業競爭力,內容包括注資、重建、合併與收購等業務,但「不從事企業紓困工作」。

值得關注的是,國發基金原規定「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中國」,但今年八月已修改為「投資中國地區金額,以該創投事業實收資本額的二十%為上限」,在野黨立委抨擊,這等於開了後門,擴充規模後的國發基金,可以「就地合法」投資中國的台商,讓「債留台灣、錢進中國」的歷史重演。

對此,國發基金指出,日前修訂規範僅針對創投事業,未擴及一般企業;況且,企業投資中國上限訂在二十%,是採取高門檻,遠低於目前規範上市櫃公司適用的六十%,並非毫無設限。

「重點不在二十%或六十%,而是這樣對台灣經濟有幫助嗎?」林向愷指出,這是原則性問題,國內經濟已經這麼差,國發基金應該做的是如何引導企業或創投事業,去歐美先進國家取得具有競爭力的關鍵技術或生產製程,對國內企業與整體經濟才有幫助。

他強調,國發基金要思考讓企業「在地轉型升級」,而不是到「中國轉型」。

如果國發基金投入資金對象是在中國佈局的企業,林向愷認為會有兩大問題產生:第一是「實質效益問題」,這等於讓廠商在中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台灣反而沒有得到實質好處。

第二是「風險問題」,國發基金擴大規模的資金來源是郵政儲金,這是許多存款戶民眾的血汗錢;在中國經商的不確定性本來就很高,萬一資金收不回來,不僅可能影響郵政儲金存戶權益,甚至會產生連鎖效應,導致系統性風險。

林向愷質疑,由於本國銀行目前還沒正式開放登陸,這等於先提供一個管道,讓在中國的台商有吸取資金管道,他反對國發基金做這樣的運用!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