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革命才能廢除教育部嗎?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張秋政   
2017-05-19
教育部日前宣布課綱延後一年實施,新考招方案也順延一年,但因試辦期程不變,引發家長團體不滿!整個台灣教育部的頹廢歷史。如果所有改革無法成功,那就要革命了!圖/《民報》資料圖庫
教育部日前宣布課綱延後一年實施,新考招方案也順延一年,但因試辦期程不變,引發家長團體不滿!整個台灣教育部的頹廢歷史。如果所有改革無法成功,那就要革命了!圖/《民報》資料圖庫

最近好幾件事情,都跟教育部有關。我只好把去年在民報發表的「現在是新政府廢除教育部的最佳契機」拿出來重讀,實在沒想到寫得那麼具體、紮實、有料……,尤其約二十年前全國主管級教授在翡翠灣四天三夜的聚會。我在當時教育部長林清江演講後,第一位站出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大肆嚴厲批評教育部之後,全場standing ovation(起立、鼓掌、叫好……)。當時教育部顧問張俊彥馬上來找我,但我對他說,他一個人無法改變歷史悠久、頹廢不堪的教育部組織文化!他果然退縮不前;在台灣當顧問最好只顧不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林清江也很快因病去逝。

小英總統喜歡用年輕人,大概不會早死!我經常批評的母校台大,最近因「國際學士學位學程」原定今年招生、八月入學,台大擬採用國際上通用的SAT成績申請入學,卻遭教育部否決。教育部要求本國生必須以學測或指考成績入學。台大在5月7日確認該學程今年上路無望,批評教育部的高教思維應更國際化,不該另訂一套標準。這次我完全站在台大這邊,只是對台大之軟弱不堪,無法發揮台大的領導地位,結合所有認真在推展國際化的公私立大學一齊站起來,完全不顧教育部的落伍、荒唐、無知、迷惘、獨霸……,繼續堅持採用SAT成績申請入學!台大如因故不敢如此唾棄教部,也應該有點創意,效法先賢像殷海光教授、彭明敏教授、李鎮源院士、……等等,利用已退休但勇氣十足、正義凜然、戰力堅強的教授、院士、校友……,以「革命」的方式廢除教部!

說到國際化,教部的醜事真是一籮筐!最無法忘懷的是:許多私立大學特別喜歡「巴結」、「瞎捧教部高官」……恭請他們到大學來分享國際化的「高見」。顯然這些高官們只會命令部屬在網際網路上亂七八糟下載一些不倫不類的東西。演講時,就看PPT照讀不誤。最少有幾次,我實在忍不住怒火中燒,直接大聲反對用日本吸引國際學生為例,因為日本吸收最多的〝學生〞是從中國東北、朝鮮……等地來的,而這些幾乎都是去日本打工,寄錢回家的名不符實的〝學生〞。我大聲主張最應該用的例子,就是美國奇多無比的大學如何「不費心力」就吸收到全球真正菁英級國際學生!不然的話,也應該採用全亞洲最好的兩家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NTU),NTU的研究生來自多國,就有八、九千人!全場歡聲雷動鼓掌叫好!

我對台灣教育部可說是深惡痛絕,所以一有演講機會,就喜歡嘲笑教部不准任何大學生「三主修」(triple major)!我的大女兒幸好是在美國出生,他在一家比哈佛大學更貴的私立大學三主修。因為三主修的人實在很少,所以在美國那種求才若渴的社會,她都不必去找工作,Headhunters(獵人頭公司)早就自己找上門來!我1996年回來長庚大學教書,一直以來我都極力主張學生出國讀書,努力考國際專業證照,我甚至於鼓勵學生不必上台灣或中國的大學,因為我在台大時,只上大一的課,其餘三年我幾乎都翹課,但很認真在家「自學」(請見我的民報專欄「自家學堂的競爭優勢」)。整體說來,聽我話的學生,在國外都比留在台灣或中國好太多了,尤其中國的北大、清華畢業生:如果夫妻都是專業的精算師、會計師、律師、工程師……的話,他們在美國的年收入至少30萬美金起跳!

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分發5月9日放榜,錄取率59.62%創新高,缺額人數達1萬2039人也創新高。今年有14個系組招生掛零,連成大化學系也招不到學生。招聯會日前公布新考招方案,將在107學年度試辦,引發家長團體不滿,認為孩子的升學又將成為教部的實驗場。教部日前宣布課綱延後一年實施,新考招方案也順延一年,但因試辦期程不變,引發家長團體不滿!整個台灣教部的頹廢歷史,使我想起南方朔最近的演講。如果所有改革無法成功,那就要革命了!(請見我的民報專欄「改革vs革命──聽南方朔演講有感」)。李家同教授非常關心台灣的教育,他說台灣的大學招生制度就是一個「爾虞我詐」的教育制度!今天又接到保險業對學生平安保險提出的改革四方向,不但專業而且對保護學生有益無害!但教部竟然不接受!

我一直最主張廢除教育部!全台灣的教育經費按標準分發給各地方政府的教育局,這樣做有許多好處,簡述如下:

1.台灣地方政府已處處展現它們對地方特色、強項、競爭優勢……掌握有加,甚至於在國際競爭上發光發熱!

2.台日真正友好關係不但歷史悠久,而且跟KMT相比,日本佔領台灣時,是把台灣當做自己的國土苦心經營!為此,請聽、讀楊南郡的演講、著作。楊先生有一年獲得台大傑出校友獎,第二年又得到吳三連報導文學獎。台日這種特殊關係,很快許多台灣地方政府一定會跟日本各級政府創新結合起來,至少日本基礎教育從「知識」轉型到「知性」(詳見亞洲週刊2016年10月23日封面故事)的偉大成就,很快會在台灣出現。

3.「知性」教育的成功,也連帶提升日本的基礎科學研發,使得日本連續三年(2014-2016)共六人獲得諾貝爾獎。好好學日本一定比學美國更經濟、更可行!

Source: 民報/專欄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