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被封閉的大地呼吸!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陳瑞文   
2017-06-05

颱風季尚未開始,各地豪雨也未破長期豪雨紀錄,但因為豪大雨持續不斷,淹水災情已在各地造成無法忽視的災難。台灣長期重視治水工程,每年耗費的資源與投入的人力,不會因為政黨或是主管人員更迭而受到影響,民間更是非常重視相關防災工作,但為何豪大雨一來就必定會出現水患呢?

問題並非在長期所採用的治水工程,而是因為這些工程無法根本解決所有人工道路封閉大地的困境。

道路封閉大地,大雨時雨水快速在道路表面累積,所以道路旁需要設置排水溝,以引導雨水經由排水溝進入地下排洪管道,再排入河川、海洋等。但是,排水溝在各地都是封閉的,僅留出有限的入口讓雨水流入,而當豪大雨發生時,入口窄小無法讓雨水快速通過,就易出現道路快速積水現象。以每次午後大雨為例,走在道路上,人人都擔心踩到積水,就是因為排水溝排除雨水的速度小於道路雨水累積的速度,如此在更惡劣的豪大雨時,更容易出現大面積淹水現象。

道路封閉大地,絕對是讓治水工程無法發揮效益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打開道路,讓雨水直接穿透道路進入地下的排洪管道,才能根絕雨水因為排水不良而累積在道路上的困境。以新北市汐止禮門里會呼吸的「海綿道路」為例,每平方公尺約有一百個氣孔,雨水直接穿透,一方面滯留於地下碎石層,另一方面儲存於道路兩旁的地下水庫,不需要排水溝,也不會出現道路積水現象。類似這種「會吸水的道路」還有台北市北安路、台北港貨櫃碼頭、花蓮鯉魚潭自行車道、成大、北科大等等。

不採用正確的工法解決道路封閉大地的困境,水患將難以根絕!

(作者為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理事長,JW生態工法發明人)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