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 把台灣變不見了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   
2009-02-01

如果過去八年陳水扁採取的衝撞政策,是如馬英九所言讓台灣的國際處境更加孤立,則今日上任八個月的馬英九則是把台灣變沒有了,台灣不僅在區域政治板塊上消失,台灣甚至成為可以被省略的無物,這種國家戰略地位的自我耗損與侵蝕,正是馬政府給台灣帶來的最大傷害,足以動搖國本。

華府時間三十日歐巴瑪與胡錦濤通了電話,北韓頻頻叫陣的問題已經排上了首項,在此同時,華府一項研討會上的「刺耳」言論卻也展示出,即便台灣已經不是馬英九口中的「麻煩製造者」,中國也不再為台灣議題在首腦熱線上費神叫囂,但過去的所謂美中台三方關係,卻逐漸掏空了事實與實力基礎,台灣連一張被打的牌的價值都已不具。

馬英九及其國安團隊上台後一直強調將在美中兩強之間維持等距,但在多數台灣人的感受上卻認為這是一個傾中的政權,多個民調已明確證實;若再加上美國學者沙特「不對稱關係」的直率評論,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歐巴瑪新政府要探知真相,並反映在對台政策上,已是遲早問題。

這個真相就是,馬政府是一個缺乏國際實戰歷練、又對中國過度天真的軟弱政權,這由這八個月來台灣在外交、經濟、軍事上的自限自縮自殘,可以充分顯現;在無能迫使中國釋出交換籌碼的困境下,馬英九這種顯然的人為方式更為拉大了兩岸之間的我消彼長,致台灣陷入更深的泥淖。

台灣,原本居於台灣海峽的地理優勢,是六十年來藉以與國際連結、安全從而獲致保障的最大關鍵,馬英九卻將之視為「挑釁」,連連採取弱化國防的作為,甚且引起軍方私下的批評與反彈,這種不尊重專業的政客作為,早在政壇巷議於外。

沙特所謂可以直接跳過台灣與日本、中國談,其實是一個一直存在於華府的討論,那就是將防線退後到關島的可行性評估,這種替代方案不管實不實施,其存在就是對台灣最大的背棄,馬英九若操作不當,將成為開啟鑰匙者。

今年五月,馬執政即將屆滿一週年,是新手實習的最後底線,經濟上沒有能力交卷,若戰略安全繼續失衡,這個位子還坐不坐得穩,恐怕就不是馬英九、國民黨一人一黨可以打包票的。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美國的力量在台灣一向如此,半世紀以來未曾改變過。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