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 檢視政治謊言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胡維剛(前國大代表、美國加州執業律師)   
2018-05-31
要改善台灣的民主、保護台灣的自由,就須盡力防堵後真實新聞和全假新聞。圖/取自pixabay
要改善台灣的民主、保護台灣的自由,就須盡力防堵後真實新聞和全假新聞。圖/取自pixabay

假新聞是中國滲透台灣的重要工具。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宣布成立且表示查核的準則透明化、 資料公開化、程序嚴謹化,是好消息。但防堵假新聞必須多管齊下。美國賓州大學和俄亥俄州一群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教授發起的「支持真實承諾」機制,是一個值得考慮採用來與新聞查核互助互補的工具。

假新聞侵蝕民主自由

假新聞由來已久。1920年,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擁有的報紙引用俄國沙皇的偽造文獻刊了一系列關於猶太人的全球陰謀的文章。有數十家媒體也把這些文章當成真新聞來報導。1960年代,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J. Edgar Hoover)利用假新聞故意抹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博士(Rev.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很多評論認為兩年前英國脫離歐盟案是因假新聞而通過。台灣一週二休和年金改革的抗爭,統派與反對者也利用似真實假的後真實(post-truth)新聞來擴大抗爭。

2018年5月16日前美國國務卿Tillerson 在維吉尼亞軍校的畢業典禮演講時警告說: 美國的民主受到日益嚴重的 「道德和誠信危機」 的威脅;「如果我們⋯⋯接受無事實根據的替代真相, 那麼我們⋯⋯就走上放棄自由的道路。」這不是無稽之談。不少評論認為俄羅斯、 西班牙、 葡萄牙、 德國、 土耳其、 義大利會有獨裁和貪腐政府,假新聞是主因之一。台灣必須重視這警告才能有持續的民主。

假新聞氾濫的原因

過去傳統的消息來源是主流媒體,抓謊也靠它們。但是民調顯示, 從2000年到2016年, 美國主流媒體的可信度從50%降到 32%;而且只有29% 受訪者相信媒體的事實查核(fact check)。也難怪62%的美國人以社交媒體為新聞來源。但是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的社交媒體新聞消費者無法區分新聞的虛實。2016年,在美國總統選舉前的三個月裡,臉書(Facebook)的前20名假新聞比前20名真新聞熱門。假新聞有更多的分享、反應和評論。而且有 14% 的美國人分享明知是假的新聞。

假新聞氾濫的另一原因是候選人。他們要的是當選,只重視誠信的「表象」,不在意真相。傳統抗謊機制的萎縮讓他們有機可乘,以似真實假的後真實(post-truth)言論,訴諸情緒、偏見和既存己見來爭取選民的支持和選票。這種現象會加速政治極端化和政治制度可信度的流失。增加極權專制制度滲透、顛覆、取代民主制度的機會。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唯一的選項是強化防堵假新聞的機制。

行為科學提供防堵之道

幸而行為科學研究顯示,人們都希望被認為是誠實的。當研究對象被提醒要有道德倫理、承諾要誠實、或估計說謊會得不償失時,他們的說謊動機就會減少。

賓州大學和俄州大學一群行為科學教授依據他們的專業研究和經驗在2016年12月創設支持公開訊息真實性組織Intentional Insights,並設立「支持真實承諾網站,protruthpledge.org」鼓勵各界人士透過網站承諾遵守12條行為準則來鼓勵公開資訊的真實性。例如,要求承諾者在分享之前核實資訊、引用消息來源、要求朋友和散佈者撤回虛假資訊、並勸阻其他人使用不可靠的新聞來源。

支持真實承諾網站成立後一年的使用效果調查顯示,承諾後承諾者資訊來源多元化,分享的資訊有錯誤或情緒化的也顯著的減少。發動本案之一的Gleb Tsipursky教授相信,這是由於自己核實資訊及引用消息來源的要求不僅減少錯誤而且淡化了個人情緒的影響。

需要雙管齊下

捏造的全假新聞的認定和其被接受比較容易。後真實(post-truth)新聞似真實假,其認定就難多了且易有爭執。但後真實新聞訴諸情緒、偏見和既存己見,侵蝕國民對政府與民主制度的信任。其殺傷力遠比炸彈可怕。是中國滲透台灣的利器。要改善台灣的民主、保護台灣的自由,就須盡力防堵後真實新聞和全假新聞。

假新聞雖假,但它發佈後就會在消費者的心裡植下接受、拒絕或不在意的己見。查核的認定若異於己見,一般人的立即反應,尤其是對後事實新聞的認定,是否決或懷疑認定的可信度。這是新聞查核只能設法減少,無法全部避免的障礙。

支持真實承諾(pro-truth pledge)要求資訊的事先核實。其作用類似宗教的發願、洗禮或皈依。施行結果顯示它能顯著的減少假新聞,是台灣很值得考慮的來與事後查核相輔相成的防堵假新聞工具。

Source: 民報/專欄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