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意外落入清國之手/「本非中國領土何來叛離省份」謬論?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記者許銘洲/編譯   
2018-07-03
台灣衛星圖。圖片/Wikimedia Commons/美國航空暨太宜總署NASA
台灣衛星圖。圖片/Wikimedia Commons/美國航空暨太宜總署NASA

《美國公民護台灣》網站(American Citizens for Taiwan)6月17日刊登一篇邁克爾.特登(Michael Turton)專文,名為「美國、台灣與歷史的必然相遇」(America, Taiwan,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y),其內容指出,美國海軍船隻第一次訪問台灣,是艘單桅戰船馬其頓號(sloop-of-war Macedonian,為蒸汽動力船),於1854年首度中途停靠基隆。那是美國海軍軍官兼作家喬治.普雷布爾(Lt. George Henry Preble),第二次遠航日本的其中一段額外小航行。他的任務在於評估當地的煤礦蘊藏,以及基隆港灣碇泊的可行性。他在日記中如下寫道

海軍船隻馬其頓號,在早晨10點鐘進港停靠,卻發現補給船沒有先行抵達,這讓我們相當訝異。在海上多日旅程,長期食物不足,如今在基隆靠岸,讓我們看到鳳梨、茄子、黃瓜、南瓜、豬隻、豬肉與蛋,精神為了大振;僅管,我們在基隆港停靠期間,並沒有遍嘗所有這些心儀食物。這個海岸鄉鎮擁擠而且髒亂,這個景象讓我聯想到,地中海10多個敘利亞聚落的彷彿經歷。

當時這艘美軍船的隨行人員,還有後來在美國南北戰爭聲名大噪的人物基德.里斯(Kidder Randolph Reese),他則記錄繁盛一時、讓人印深刻的基隆街景

基隆有著接連相續,兩旁皆為商家的拱廊商業街,商家前面的路面上,也擁擠著賣水果的忙碌商販,以及賣飾物小東西的商人;另外,傳統市場上,蔬果魚肉一應俱全,而且都擺設得相當整齊。鳳梨數量可觀,芒果質量頗佳,蕃薯長得特別大;蛋方面,主要都是鴨蛋;香蕉量少,可能因為多山丘地形(以及北部緯度的關係);椰子也少;西瓜不大,卻味美外皮很薄。

美國海軍將領馬修·培理(Commodore Matthew Calbraith Perry,因曾率領黑船打開鎖國時期的日本國門而聞名於世),他是個先見之明者,當時他就建議美國應在福爾摩沙,建立影響力。美國50多年來,就知道清國只控制半個台灣,其餘東邊半部完全是原住民的勢力範圍。培理代表當時較有遠見的一批美國人,並認為美國應該善用台灣,藉以在亞洲擴展其影響力,否則將落於人後;這與如今美國在亞洲面臨的處境,頗為相似。

1850年代,清國發生太平天國動亂,導致從南方港口進入的米糧流通,遭到切斷阻礙,導致西方貿易商轉而尋求穩定的替代輸出途徑。這時福爾摩沙台灣成為首選。那時的美國商人湯森·哈里斯(Townsend Harris,其後為首任駐日公使。他在駐日公使任內期間,曾與日本德川幕府簽訂《安政條約》,他所開啟日本近代對外貿易、文化,至今仍受日本人民尊敬)。哈里斯曾建議美國應向清廷購買台灣,以鞏固美國在亞洲的商業利益。

當時的美商在南台灣展開貿易活動,後來則著重在北部發展商貿活動,並跟英國展開激烈競爭。當時的美商對於哈里斯的購買台灣議案大表歡迎,美國因此可以擺脫英國對於台灣的商貿利益競逐。美商團體還將這項提議,進一步向當時的駐華公使長官伯駕(Peter Parker,身為醫師的他,亦曾在清國從事傳教活動)建言。伯駕對於這項購台議案,大感興趣,將購買台灣想法向上級長官提報。他還秘密,私自下令,要求美國海軍指揮官,將船隻開到鳳山,升起美國國旗,主張台灣要有「文明力量」介入。

後來,當美國第15任總統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857 -1861)在職期間,任命威廉.理得(William Reed)來替代伯駕(Peter Parker)駐華公使長官的位置,並強調美國在政策上絕不併購清國土地;此一轉折導致台灣成美國一州的可能性,成了夢幻泡影。

還相信台灣本屬中國領土的狂妄說詞?

歷史事實顯示,中國所主張的擁有台灣,只是許多可能性之一。19世紀德國、英國也曾考慮(雖然並非多麼認真)想要擁有台灣;日本則在19世紀末的動盪時期,成了唯一奪台的身體力行者。對於19世紀西方列強而言,多數國家知道台灣曾是荷蘭的殖民地,西班牙也曾在台灣北部派駐一支守備部隊,因此台灣成為西方屬地並非不可能,只是當時日本人眼光獨到,看到台灣的獨特戰略地位與寶島的豐沛潛力。

可笑的北京政權及其辯護者,揚言台灣與中國不可分割;此並非事實,台灣一度成為清國土地,只是個偶然,而非必然;事實上,台灣從未成為漢民族的一塊土地,恰恰好,曾經擁有台灣的滿洲人並非漢族政權。(譯註:狂妄自大的)漢人政權從來不把台灣放在眼裡,並認為中國領土已經夠大了,不必在乎海上邊陲土地。台灣也不必在乎中國,因為數千年來,台灣在國際貿易海域中,成為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在東南亞貿易網路的交易中心。

中國向來將台灣視為粗野、危險地區,基本上忽略其存在,因此除了逃難者、貿易活動商,以及海盜聚集之外,中國人根本不想要台灣。17世紀的清國文獻如下寫道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1621–27)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日本」(譯註:翻成白話文為,台灣之地自古以來,衣服短缺,不屬於中國,人稱之為東方野蠻人地土,明天啟(1621–27)年間,荷蘭人據有台灣,該地本屬日本人所有。)

歷史的歷程顯示,日本人對於台灣的興趣,應源自於美國人想從清國手中併購台灣(後來並沒有進一行動)。事實上,當1895年日本人入主台灣之後,台灣在全球的最大貿易夥伴是美國。1945年日本戰敗放棄台灣主權之後,美國在國際和約(例如舊金山合約)故意讓台灣主權不屬於任何國家;美國當時也沒有讓台灣人舉辦「公投」,來自行決定未來的前途歸屬;此一台灣前途歷史懸案,未來仍有待國際形勢發展,以及台灣人獨立自強的決心與意願。

未來如果聽到北京吵鬧喧囂說道,台灣是中國不可分離的叛逃省分。這時,切記要予以反擊,台灣曾屬於清國(並非現在漢族中國政權),而且台灣遭納併只是個歷史偶然,台灣人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前途。

Source: 民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