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為看管爺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洪世才   
2018-07-26
管中閔於洛杉磯時間21日在南加州台大校友會年會發表「台大新價值,台灣新意志」演講。演講的內容,根本上是將台大和台灣的將來與自己的意志掛勾,策略上是要淡化台灣文化。圖/取自南加州台大校友會官網
管中閔於洛杉磯時間21日在南加州台大校友會年會發表「台大新價值,台灣新意志」演講。演講的內容,根本上是將台大和台灣的將來與自己的意志掛勾,策略上是要淡化台灣文化。圖/取自南加州台大校友會官網

台大校長遴選風波有太多文章作正反評論,本來不想多論是與非。但是,管中閔在美國的演講強調「堅持不退、與台大同在」,把台大的未來發展與自己掛勾,把想像中自己無法實現的權力與行為,歸責於蔡英文政府,反映了這個人不只是有太多「自我」感覺良好,對台大更是沒有愛和感激的心胸,一切以「我」為主的勝敗計較,表面上看卻又好像很有學問、光鮮亮麗,很有「儒生」的味道,真的非常可怕,所以還是得寫幾句。

管中閔於洛杉磯時間21日在南加州台大校友會年會發表「台大新價值,台灣新意志」演講。演講的內容,根本上是將台大和台灣的將來與自己的意志掛勾,策略上是要淡化台灣文化。把台灣面對的問題,簡化成台灣無法自行克服的困境。

更可惡的是以台灣「新意志」為名,企圖要瓦解台灣文化。利用台灣低薪的現象,藉著探討台灣問題,將台灣移民文化的「愛拚才會贏」,以變革與創新打成過去式。而其所謂的台大新價值,只空泛談「變革與創意」,卻忽略了「在地文化」的滋潤,是「變革與創意」的根基。

人人或多或少都會畫餅,管中閔也會,他在參選台大校長時,畫了個「大學2028-未來大學,驅動未來」的台大發展中段策略。這個策略是好是壞暫且不論,因為管中閔既然未能就任台大校長,計畫根本無法論證。但是,這個爺們卻可以這樣認為:「台大未來四年發展亞洲旗艦機遇,已被執政者粗暴扼殺。」胡扯吹牛和信口開河到這種地步,這是哪門子的讀書人?是會背詩詞,懂外國語,看些世界名著,學點專業就是讀書人嗎!就是頂有能力的人嗎?沒有管中閔的台大計畫,台大在其他人領導下就不行了?其實,他是說對一半,台大原本有上升提昇機會,但因遴選校長事件,被他這麼胡搞亂搞,整組歹了了了,台大不死也重傷。

在企業待過的人應該都知道,「無法論證的計畫,頂多只是計畫而已」。管中閔能把自己還未經過實際考驗的想像,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設可以成功,並把自己的想法未能實現歸咎於政府,完全不去想一想不能就任台大校長的原因,只把責任往外推,真是無言。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形容這種人,分不清楚計畫和結果可能的差異,更不知道還未驗證,就只是個人的想像而已,他卻能天馬行空,只認為自己是對、是好的、是優異的。

管中閔的演講分成「台大的新價值」與「台灣的新意志」兩部分。在台灣新意志這一方面,管中閔是有看到台灣年輕人薪資低、就業難的困境,以此解釋為台灣年輕人的「怨世代」和文化現象,根本上忽略了造成年輕人「冷漠和無能感受」的原因,又完全看不見蔡英文以台灣文化的勇敢、積極和拚勁提升台灣競爭力,和解決台灣依賴中國產生問題的改進作為。

管中閔在台灣文化的困境所體會的只是:「個人的想望和感受,絲毫無法改變生命處境與世界,被深刻的徒勞與絕望所環繞,個體已無能改變什麼、情感也得不到回應與支撐。他就不再想望也不再感受。」並把這樣的感受癥結,歸咎於個人和這個世界互相影響的通道被阻塞。這些話文縐縐,也很玄,聽起來很像那位不幸罹患大腸癌,不開刀要用意志力克服,結果剛走的「心靈羅盤」葉教授生前每場熱鬧滾滾的演講,認真聽了半天,卻聽不懂。

姑且試解,管中閔指稱的「個人和這個世界互相影響的通道被阻塞」,應該是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結冰關係影響到「經過中國,通向世界」成為過去的指控。可是,台灣的困境,應該是多年來台灣以中國為祖國所導致台灣經濟與文化迷失的現象,管爺把現象提出來了,卻又導因為果。而解決的方案是「要從文化方面著手改變」台灣當前的「冷漠」文化。

在文化改變方面,管中閔提到台灣的「愛拚才會贏」等台灣人移民文化,也提到了台灣當前年輕人的「冷漠」現象等需要改變。改變的目標是邁向國際化,反轉在地性,「然後培育台灣學習者能應用多項技能,面對時代變遷與衝突,加以創造超越困境的核心能力。」

管爺很聰明,直指在地文化的不合時宜,消滅「移民文化」於無形之後,又能善用當前世界的學習趨勢,以誘人的多元學習和管控與創新能力做導引,間接貶抑台灣人的移民精神和價值觀。

管中閔改變台灣的方法,是貶抑了台灣傳統的勤奮、勇敢、「愛拚才會贏」的意志力,而以領導變革的「創意」特質為首要。這麼耀眼的創新詞彙,誰敢說以「創意」面對當前的挑戰是錯呢?但筆者來猜,讓他以怪招當上台大校長,才是變革和創意吧。

管中閔根本不必提「通過中國,迎向世界」的話,只以「創意」取代了台灣移民文化的勤奮和拚勁就夠了。可是,這樣沒有台灣文化底蘊的邁向國際,台灣還能存在嗎,真能有「創意」嗎?

「創意」很新鮮,也是今後各行各業必須擁有的智能。但是,要有「創意」,也必須有「創意」的根。把在地化模糊了的國際化,是不可能有「創意」。無根的「創意」,那又是甚麼。

因此,在談大學教育的「台大新價值」必須培養「創意」的同時,更要注重的是教育的方法必須先有文化的根,才能發揮「創意」教育的效果。

管中閔在演說中提到的藝術創作必須穿越表象,看見本質。領導變革的「創意」培養,更需要抽絲剝繭,看見世界的本質加以改變。那麼,構成世界文化一環的本土文化是最先要被探究的元素。光談領導變革的「創新」,忽略了本土性的教育。或是以為本土性是過去式,只談領導變革的「創新」,故意忽略或聊備一格的帶過本土文化,所謂的領導變革「創新」,恐怕會跟在別的國家後面追趕,那就沒有「創新」可言了。

以南韓的影劇藝術為例,他們成功,不就是對在地文化的爬梳深耕嗎?管中閔談「創新」,談「藝術」的探究,難道能忽略根本的「文化」質素嗎?沒有在地文化當依託,如何「創新」,如何「創意」呢?

管中閔是那麼聰明,理論上他不會無根的去談「創意」,去談「創新」。那麼,貶抑了台灣的在地文化,要到哪裡去找在地文化當依託呢?,不就是在台灣糾纏不清,常相左右的「中國文化」嗎?

管中閔加州的演講,看似以「改變文化、變革和創意」提升台灣的競爭力,重點其實是「淡化台灣、凸顯國際」。可以說歸納他「台大新價值,台灣新意志」這個題目,正好是透過教育手段,將台灣導向中國。因為,「通過中國,進入國際」,喪失的台灣文化,才可以被中國文化所取代,所謂的「變革與創意」才有文化的根。只是,這個文化已經非在地文化,能否成為台灣人「變革與創意」的養分,恐怕不容易。

Source: 民報/專欄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