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峰召開外媒記者會,不是「告洋狀」!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金恒煒   
2009-03-08

三月五日法務部長王清峰召開外國媒體記者會,真虧她敢!從電子媒體捕捉到的現場片段,果然,外籍記者不僅挑戰、挑釁王清峰,甚至帶著「集體性」的「鄙夷」與「輕蔑」口氣來「羞辱」王清峰。天呀!台灣什麼時候又回到過去被人「看不起」而「丟臉」的狀態?什麼時候台灣的官員又成了外國媒體「丟石頭」、「吐口水」的標靶?

近因當然出於《金融時報》記者Robin Kwong到「北所」探訪前總統陳水扁後發表〈扁說:我被抓的背後是北京〉事件(二月廿二日);標題上點出了Robin的觀察與看法,尤其文章中引用「北所」會客室外大石頭上漆寫的大字「法律之內人人自由」當反諷,可見一斑了。想不到王清峰御駕「北所」,「北所」則適時祭出懲罰及聲明;一貫的「誅扁」手法再一次踐踏人權法治。難怪日本《朝日新聞》看不過去,透過「扁辦」要求採訪扁,遂而成為外國媒體「同仇敵愾」的導火線。

在記者會中,有人用「強烈要求」的字眼凌逼王清峰,表達採訪扁的訴求;王清峰極尷尬的回應「歡迎媒體採訪」,但要向「北所」申請。言未畢,記者們呼朋引伴的回應「我們馬上簽名,集體簽名」,於是採訪陳水扁成為批判「馬統」的姿態與聲音。現在球在法務部這邊;既然「採訪」在「歡迎」之列,倒要看看「北所」如何接招?重點是,不論「北所」准與不准,都是輸家。

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訪問扁,國際關注的是台灣民主是否大倒退?台灣的司法是不是再度淪為政治打手?法務部在司法節搬演「手銬扁」的戲碼,已成為國際級「大醜聞」,台灣司法變成「馬戲」,難怪《日本時報》用「台灣司法體制受到試煉」做為「扁案」的說明,而《經濟學人》用「審判與錯誤」加以褒貶。

洞悉且大膽揭露「馬統」政治誅殺扁的國際知名媒體很多,「扁案」序幕一拉開,《華爾街日報》即指控台灣檢察官「不經起訴就直接把扁收押」的蠻幹,並表示「扁案」「沒有任何證據攤在陽光下」;《前鋒論壇報》刊載「美聯社」報導,甚至用了「獵捕」(ensnare)的用語;最明確而直接的指控出自《國防新聞週刊》,以「封面故事」直指收押扁等「使人想起戒嚴法時代」。台灣的民主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總統建構下,會不會在「馬統」手上崩解,才是觀瞻的焦點。《紐約時報》多次報導「扁案」,焦點放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外,更強調「扁案是對台灣這個亞洲最自由、民主最活躍國家的一大考驗」,也指明逮捕扁「挑起內部不安」。現在連美國務院都質疑「扁案有政治力介入」。

「馬統」以政治鬥爭手法對付扁,就是把「民主」當陪葬品;王清峰妄圖召開記者會說明反受辱,就好像回應二、三十位國際學者的公開信,同樣遭到斥責與反駁。有趣的是,自己討好「外媒」不遂,卻指控他人辦「國際記者會」是「告洋狀」,可笑又可議。(作者金恒煒,當代雜誌總編輯)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