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拆不拆?受難家屬:「那個人」要徹底拿掉!其他好商量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記者林冠妙   
2019-01-13
促轉會12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台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2。圖/促轉會提供
促轉會12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台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2。圖/促轉會提供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12日舉行系列講座,針對中正紀念堂是否要拆除,二二八受難家屬潘信行表示,「那個人」要徹底拿掉,其他都好商量;促轉委員彭仁郁指出,促轉會去年12月已提出解除現存地景威權性格、推動人權相關調查研究與普及公民教育等5項轉型原則建議。

促轉會12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台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2「解讀威權密碼:『中正紀念堂』的前世今生」,由促轉委員彭仁郁主持,邀請輔大歷史系教授陳君愷、都市政策研究者張維修主講,包括促轉會代主委楊翠、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中統、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潘信行、政治受難者家屬藍芸若等人也都到場發表看法。

張維修表示,中正紀念堂這個建築物,充滿各式象徵符號,從入口的牌樓、周邊綿延的迴廊、到堂體的設計構想,乃至於使用的功能內容與管理模式,都呈現出威權時代各種明說和暗喻的政治語言。

他說,這座承襲中國禮制的建築,從選址到興建落成,搭配各種制度化的紀念儀式,是黨國體制型塑國民意識形態與社會控制的表現,包含命名、設計競圖的選擇、量體規模、空間經營管理、種種儀式的安排等,藉由繁複的手段構建完成。

陳君愷提及,他兒時玩伴的父親和自己的舅舅都是政治犯,而母親的親友,當年住在今天中正紀念堂地界中的宿舍區,是二二八受難者林茂生的遺族,雖然此處仍留存著威權的歷史記憶,卻也持續不斷的被改寫,例如野百合運動的發生,與作為各種公民運動舉行的現場,如果全面拆除具有威權象徵的中正紀念堂,民主化的過程與記憶也會被消除。

關於中正紀念堂的轉型,陳君愷認為,保留會是一種選項,但絕非原封不動的保留,重點是轉化原有的威權意涵,例如可以在象徵蔣介石89歲的89階的台階上,鏤刻蔣介石每年做過的事績,翻轉它的意義。

受難家屬藍芸若:看到那銅像心裡就淌血 盼中正紀念堂儘快改名

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會長藍芸若說,「每次看到那銅像,我的心裡就在淌血」,蔣介石像就算不好移走,至少要儘快把中正紀念堂的名字改掉。

潘信行指出,他的父親是二二八事件中,在嘉義火車站被槍殺的潘木枝,他要代表二二八受難家屬表達心聲,中正紀念堂是大家出的錢,但是「針對威權,那個威權就是『那個人』,要徹底拿掉,其他的都好商量。」

彭仁郁提及,促轉會在去年12月已經提出對中正紀念堂轉型的5項原則建議,分別是解除現存地景之威權性格;銘記從威權統治到挑戰威權的歷史軌跡;推動人權、民主、法治相關調查研究與普及公民教育;規劃能夠有效履行以上原則所列舉職能之機構;轉型與修法過程中,應有回應轉型正義工作之過渡措施。

促轉會預計3月舉辦系列講座第3場:以 《如何反思威權——當我們在「中正之下」》為題,邀請「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特展策展人林木材與《歷史幽魂》系列作品創作者姚瑞中,將從影像的角度,引領聽眾一同反思威權象徵的議題。報名資訊請參閱促轉網站公告

Source: 民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