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變髒字?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于則章   
2020-12-03

四十年前鄧小平打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旗號,走資本主義之實,推動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後,「有中國特色」這五個字就經常被中國共產黨掛在嘴邊,除了繼續以「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推動「國進民退」,掠奪民營企業財富,日前習近平更在中共黨媒《求是》發表「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文章,嘮嘮叨叨地強調:「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說穿了就是要中國考古學家用考古來「發現」中華文明的「偉大」,為中共的政治利益服務。

而在全球化這個議題上,兩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出席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中國官媒《財新》一篇評論文章提出「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化」這個名詞。當時經濟學人情報單位中國地區經理Tom Rafferty認為,即使中國聲稱倡導自由貿易,但是它對全球化秩序的願景,實際上遠比全世界目前習慣的全球化概念狹窄,它意味著中共政府仍然想要嚴格控制境內外的事務。而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Scott Kennedy也解讀「中國特色全球化」為「鼓勵貿易和投資的非自由制度加上深度政府干預,以服務於工業政策目標,確保國內穩定和更大的國際影響力。」

今天,中國才剛與東南亞國協及日、韓與澳洲等十四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高唱自由貿易沒多久,馬上翻臉不認人的禁止澳洲煤炭、葡萄酒、大麥、棉花等進口,甚至在沒有任何明確解釋下,將三百萬美元的澳洲大龍蝦耽擱在上海海關直到龍蝦死亡,明顯是報復澳洲在年初呼籲調查武漢肺炎源頭。如此公然違反自由貿易原則的作風,連《紐約時報》都痛批:「這是中共特色的全球化:中國政府一邊推動本國對世界開放,一邊採取越來越咄咄逼人,有時甚至是懲罰性的政策,迫使他國按中國規則行事。」

台灣人務必認清中國這樣的本質,斷絕對中國的幻想,才不會再次掉進陷阱而後悔莫及。

(作者為公務員,台北市民)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