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人拿不回原民身分 83歲「人間國寶」盼政府幫忙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   
2021-09-28

83歲的嚴玉英阿嬤,因傳承噶瑪蘭族香蕉絲布工藝,獲得文化部頒發「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ni tenunan tu benina)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楊功明提供)

83歲的嚴玉英阿嬤,因傳承噶瑪蘭族香蕉絲布工藝,獲得文化部頒發「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ni tenunan tu benina)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楊功明提供)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噶瑪蘭族在2002年獲行政院原民會恢復為原住民族第11族,推動正名運動的已故偕萬來校長牽手嚴玉英,因致力於香蕉絲工藝復振,獲文化部認定為「人間國寶」,上週獲頒證書。然而,83歲的玉英阿嬤內心最大的缺憾,卻是在噶瑪蘭族正名將近20年以後,身邊眾多族親至今仍無法登記為噶瑪蘭族。阿嬤說,看到年老的族親到死都不能認祖歸宗,非常難過,希望政府能早日修法。

嚴玉英25日到文化部參加「110年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83歲的她扮演承先啟後角色,將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ni tenunan tu benina)複雜的工藝,從採集、分片、刮青、晾曬、水洗、積線、染色、整經、織作等繁複工序,完完整整傳承給後輩,獲得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是現場獲授證的14位「人間國寶」之一。阿嬤說,她活到這麼多歲已經老了,台灣16個原住民族,只有噶瑪蘭族會做香蕉絲布,所以「文化要繼續傳承,才不會斷掉」!

提到「香蕉絲布」的故事,嚴玉英說,她是在1988年和偕萬來校長回宜蘭加禮宛社故地,當時79歲的伯母偕高阿梅告訴她,「以前噶瑪蘭人有穿香蕉絲布做的衣服,而且是德高望重的人才能穿」。阿嬤說,聽到後非常驚訝,因為當時已沒有人會織香蕉絲布了。

嚴玉英後來回到豐濱鄉新社部落的家,與先生拜訪部落長輩朱阿比、潘烏吉、潘阿玉等人,從童年的記憶中慢慢摸索、找回傳統的工藝,新社部落的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也成立「新社香蕉絲工坊」,獲得許多人的鼓勵和支持,嚴玉英說,「香蕉絲織布能發展到今天,要感謝的人很多」。

但阿嬤得獎雖然高興,心中卻有遺憾。嚴玉英說,得獎的榮耀除了分享給族人,她更要飲水思源,因為噶瑪蘭族的祖居地是在宜蘭,宜蘭至今還有眾多噶瑪蘭族親,還未能取得原住民族身分、不能認祖歸宗,當中就包括已故伯母偕高阿梅和她的子孫、仍住在加禮宛社的姪孫嚴正明一家人,至今都沒有原住民身分。阿嬤說,大家「明明是同一個家族,卻有人不是噶瑪蘭族」?這太奇怪了,希望政府能夠早日改變規定。

嚴玉英的女婿楊功明說,日本時代的戶口簿族人有註記「熟」,代表平埔熟番,但台灣光復後沒有沿用,直到1957年台灣省政府才發布行政命令,只要日本戶口記載「熟」,即可登記「平地山胞」,登記期限至1959年6月底為止;然而,當年錯過登記的人,就再也不能取得平地原住民身分。

楊功明說,雖然2001年政府制定的「原住民族身分法」11條,規定當事人可到戶政事務所申請回復、取得原住民身份,但內政部1992年、2000年的函釋,又逕自認定「熟番早已漢化」、與平地人「生活、語言幾無二致」,造成族人即使家族的日本戶口簿登記「熟」,到戶政所申請登記也拿不回原住民身分。他質疑,「原住民身分法」位階比「台灣省政府令」高,何以政府就是不能幫助族人完成最後的心願,當回真正的「噶瑪蘭族人」?

楊功明說,即使2002年噶瑪蘭族正名為原住民族第11族,許多族親沒有原住民族身分,仍無法登記為噶瑪蘭族。他舉例,新社國小族語老師李文盛也是新社村前任村長,他的爸爸、哥哥當年有登記恢復平地山胞,後來都有恢復族籍,但李文盛當時在當兵,錯過1959年的登記機會,之後多次申請恢復登記原住民身分都失敗,「這樣的人,不是噶瑪蘭族嗎」?

楊功明說,「多年來看到很多長輩為此抱憾而終」,內心只有難過,希望政府可以幫幫忙,讓族人能走完認祖歸宗的「最後一哩路」。

83歲的嚴玉英阿嬤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獲頒「無形文化資產登錄認定證書」,保存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的她,被文化部認定為「人間國寶」。(楊功明提供)

83歲的嚴玉英阿嬤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獲頒「無形文化資產登錄認定證書」,保存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的她,被文化部認定為「人間國寶」。(楊功明提供)

83歲的嚴玉英阿嬤(右四)手捧鮮花,25日由親人陪同到文化部接受頒獎,但阿嬤內心的遺憾是至今仍有族人不能登記、恢復為噶瑪蘭族的身分。(楊功明提供)

83歲的嚴玉英阿嬤(右四)手捧鮮花,25日由親人陪同到文化部接受頒獎,但阿嬤內心的遺憾是至今仍有族人不能登記、恢復為噶瑪蘭族的身分。(楊功明提供)

Source: 自由時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