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後冒出紫斑的可能原因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cocktail   
2010-01-17

老實說,到劉小弟弟在注射疫苗後往生的時候,已經有一部份人士開始用「打了疫苗變阿飄」的口語諷刺官腔極重的疾管局與衛生署,當時我還不太想用這個口號,可是到現在,疾管局方面的不專業和非常沒人性的答覆與行為,以及加上我最近花時間看研究文獻後,我不得不開始想,到底要不要用「打了疫苗變阿飄」的口吻來說這件議題。因為我怕這個議題一玩下去,會變成全台灣的拒打潮,甚至是其它疫苗也會受波及,這是我最不願意見到的,也是我對向政論節目爆料的事一再猶豫的原因。

承繼我先前,1/12和1/14在這邊的個人文章論點,我繼續探討下去。我在1/14號的文章已經推測,目前四個長紫斑的案例,可能的病症是「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i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而且是其分類下的「特發性TTP」(Idiopathic TTP),這邊的KUROHAGI大大用「ITP」(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其實意思也相近,因為目前在研究這類疾病上,特別是針對後天的(Acquired)、打疫苗的案例,名詞是混用的。在凝血機制中,除了凝血因子的序列性作用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子就是vWF(von Willebrand Factor),特別是在微血管要應付突來增加的剪應力(Shear Stress)的時候,如果vWF沒被「酵素ADAMTS13」切割成較小片段,那麼就會造成大體積的vWF(High Molecular Weight von Willebrand Factor,HMW-vWF)使附近的血小板過度聚集,反而無法讓血小板分散地幫助到需要的每一個地方,當然沒幫到的地方就會出血,形成紫斑,特別在腳部,這是因為腳部承受身體的重量,其內的血管壓力大。近期對於打疫苗出現紫斑症原因的看法,則是推測為,疫苗中的抗原,其結構可能與自體分子,或是目標酵素的活性部位(Active Site)或調控部位(Allocation Site)長得太像,以專業的術語來說,這叫做「分子相似性」(Molecular Mimicry),導致B cell產生大量能對自體分子或酵素產生結合的抗體,使分子或酵素失去活性。

以TTP來說,就是抗體對「酵素ADAMTS13」的活性部位產生結合,使「酵素ADAMTS13」無法將HMW-vWF分解成較小片段的vWF,導致TTP的產生。此外,vWF被「酵素ADAMTS13」切的難易度,是與血型有相關的,由簡單到難為:「Bombay type>O>A>B>AB」,而平時個體的vWF表現由高到低為「AB、A、B、O、Bombay type」,詳見資料一。所以,搞不好,打了疫苗長紫斑,嚴重者跟輕微者可能在血型上的排序有關,因此我推測,嚴重者可能是AB型,其理由是一旦失去「酵素ADAMTS13」,太多的vWF無法代謝,而理由的根據如附錄資料二。這個假設也可見於附錄資料三第347頁的圖二,圖中認為非O型血的人有可能會較高的風險得TTP。如果我有最近打疫苗得紫斑症的病人的血型資料,特別是劉小弟弟的,就可以知道我這一段的理論對不對了。

另外,我在1/12號的個人文章就有講到「抗原—抗體複合體」對凝血的影響。我們都知道,這次的疫苗是以H1N1病毒上的神經涎酸酶(Neuraminidase)為抗原,而在一篇研究中(見附錄資料四)便指出,無論是死病毒或是活病毒,打進去後,對兔子的血小板生存有負面影響,活病毒的影響大,而死病毒影響較小。而且在病毒吸附血小板的過程中,血小板叢集的情況很明顯(Prominent),而且被病毒吸附過一回的血小板,無法再吸附病毒,若排除Elution所造成的損害,顯然,表面結構在吸附過程中,很有可能被病毒的表面蛋白給修改了,而流感病毒表面上只有凝集素和神經涎酸酶,哪一個有酵素活性?我不用講大家都知道。所以在這篇研究的結論是,病毒吸附過程中,血小板會被破壞,甚至被摧毀。那麼,這次的疫苗有沒有是以此機制造成罕見的個案?我不知道,但我認為機會不大。

總結以上,並且基於我1/14所發表的文章,以及綜合Lancet期刊的結論來說,「分子相似性」將是未來疫苗要面對的課題,往後在開發疫苗時,特別是以病毒膜蛋白為抗原的疫苗,須額外進行「免疫學與生物資訊」的整合分析,並且在藥物測試第一到第三期,額外加入一些免疫學的實驗研究,不然的話,隨著這種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案例愈來愈多,如果相關單位仍在睡覺,到時候絕對沒有能力處理這種「眾人沒事我發病」的案例。


附錄資料
1. Bombay ph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lasma-vWF levels and an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ADAMTS13 proteolysis;Blood;Vol. 106, p.1988-1991, 2005
2. Decreased ADAMTS13 activity in plasma from patients with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hrombosis Research;Vol. 119, p.447-452, 2007
3. 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 blood group an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Vox Sanguinis;Vol. 96, p.344-348, 2009
4. Interaction of Influenza Virus with Blood Platelets;Blood;Vol. 28, p.213-228, 1966

Source: TaiwanOnline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