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之際 讀書心得報告 (7)
聖山教育 - 楊緒東專欄
作者 楊緒東   
2007-08-14
人天之際 讀書心得報告(七)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楊緒東
長期以來,台灣處於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之下,四佰年來,受到種種不平等的屈辱,憧憬“彌賽亞”的來臨,與民間之信仰,如執關刀的關公,或保護安渡黑水溝的媽祖,與各地護土安居的“王爺公”拜拜,有極大關聯。
原文參考如下:
事實上,基督信仰的背景與希臘無關。它的背景乃是緣起於猶太民族在古代長期對於「彌賽亞」的盼望與憧憬。由於這個民族長久處在苦難憂患之中,周遭環境迫使他們「窮則呼天」──仰望上帝施行拯救。「彌賽亞」,就是上帝對猶太民族啟示的中心。希臘語所稱的「基督」,正是希伯來語「彌賽亞」的意思,所不同的只是在希臘語中提到「基督」一詞時,在意識裏就是專指著「耶穌」說的,希臘語的「基督」正是「耶穌」的尊號。這在意義上與猶太人對於「彌賽亞」的概念是大有出入的。猶太人對於「彌賽亞」的憧憬,完全沒有絲毫耶穌的樣式,如果有,他們絕不會把自己的「彌賽亞」釘死的。換言之,耶穌的樣式與猶太人意識裏的「彌賽亞」樣式相去太離譜,所以他們才會厭棄他。那麼,究竟猶太人概念裏的「彌賽亞」是什麼意思呢?
憧憬「彌賽亞」,與猶太人長期處在苦難憂患中有絕對的關係。特別是在他們被擄亡國之後,對於「彌賽亞」的憧憬最為強烈。當然,單憑憧憬是不能產生「彌賽亞」的,必須要上帝曾經應許將來要差遣「彌賽亞」來安慰斯民、拯救斯民,才能成為事實。猶太人在長久苦難中賴以存活的信念就是將來上帝一定會差遣這樣一位「彌賽亞」來拯救他們。因為他們深知上帝是信實的,祂所應許的絕不會落空。
在絕大多數的猶太人的意識裏,由於苦難,由於憂患,迫使他們渴望拯救──而這位能拯救他們脫離苦難者正是將來要來臨的「彌賽亞」。於是他們對於「彌賽亞」的意識型態漸漸固定為一位英武無此,極其榮耀的「君王」。因為唯有這樣一位「君王」,才能達成拯救以色列民的願望。如此一來,,所謂「彌賽亞」就被逐漸憧憬為一位大有能力的「君王」,他的來到,似乎只有一個目的──拯救以色列民,復興以色列國。至於「祭司」、「先知」的意義漸漸被淡忘,甚至不存在於普遍猶太人的意識中。
「先知」的預言已經確定了將來「彌賽亞」要自「大衛的子孫」中而出。大衛死後,以色列國勢中衰,國權削弱,國度分裂,終至於被強鄰巴比倫所擄。
「被擄至巴比倫」,是一個仰望「彌賽亞」拯救最重要的時期。因為若非「被擄」,可能以色列人對於「彌賽亞」的渴望沒有那麼迫切。由於被擄亡國的慘痛感受,當然就更加刺激以色列人較往常更為積極尋求「彌賽亞」的救贖,等候「彌賽亞」的來臨。同時,這一時期乃是上帝預備「彌賽亞」來臨的關鍵時刻,似乎以色列民被擄亡國是命定──為了刺激他們舉國回轉尋求上帝的拯救。何以說是關鍵時刻?就在「新約聖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第一章裏表明得很清楚:「從亞伯拉罕到大衛──(是第一個階段)──共有十四代;從大衛到遷至巴比倫的時候──(是第二個階段)──也有十四代;從遷至巴比倫的時候到基督──(是第三個階段)──又有十四代。」可見「這被擄至巴比倫的時候」是一個關鍵時刻,目的就是要刺激以色列人迫切仰望「彌賽亞」的救贖。大概以色列人確立熱切等候「彌賽亞」的觀念是從這時候正式才有的,以往只知上帝應許「彌賽亞」來,但並不覺得與他們有多麼切身的關係,他們也並沒有產生熱切等候的情緒。必須要有客觀的環境才會迫使他們積極尋求「彌賽亞」,熱切等候「彌賽亞」的來臨,所以「被擄至巴比倫」是確立以色列人「彌賽亞」觀的關鍵時刻。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作亡國奴的滋味是萬分痛苦的。這就難怪以色列人會迫切仰望「彌賽亞」來臨了。也許他們想像中的「彌賽亞」正像他們懷念的大衛王,這一自然的聯想當然和他們聽說將來「彌賽亞」要出自大衛王的世系有絕對的關係。的確,他們都在仰望「大衛的子孫」,他們也許不敢太奢望,只希望那位稱作「彌賽亞」的「大衛王的子孫」至少能肖其祖,如果情況看好,說不定或有過之,那就大可足以「拯救以色列民」、「復興以色列國」。──這就是他們等候「彌賽亞」的心理基礎。
事實上,猶太人的心理基礎經常是很微妙的。譬如他們經常習慣「祖述」亞伯拉罕──以色列人的先祖,這位在古時特別蒙上帝揀選的信心之父。此一心理無非就是希望上帝看在對他們先祖「故寵」的份上,念在他們是嫡親的亞伯拉罕的子孫的緣故,一切都不必計較了,只管搭救他們。這在我們看來也許十分可笑,但在猶太人存有這種想法卻是一本正經的。的確,他們真的以為雖然他們不好,不值得上帝眷顧,但他們有一位「好」得無比的祖宗可以倚恃。這就好像許多家道中落的紈絝子弟,希望倚恃祖先的餘蔭一樣。猶太人並非以悔改回轉的態度尋求上帝的拯救,他們只是想「有亞伯拉罕是我們的祖宗」,就憑這一點,上帝理當搭救他們。
他們這種想法是有恃無恐的,是有依據的。「摩西五經」上不是清楚地記著麼,「上帝看亞伯拉罕是個義人」,因此就與他立約,「應許賜諸般的福給他的子孫。」既然如此,上帝一向稱作信實的上帝,當然絕不會開支票不兌現。──這就是所謂猶太人的微妙心理。我們實在不能說猶太人對於上帝沒有信心,至少,他們深信上帝無論如何不會爽約,他們深信上帝終究會履行承諾,他們更深信不論他們有多麼敗壞,上帝看在他們祖宗的面上必會對他們拯救到底。憑什麼?就憑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誰讓上帝當年曾對他們的祖宗立下「應許」?猶太人所謂的信心真個是有恃無恐!就這樣,猶太人世世代代,昕夕所望:「以馬內利來臨呵!為拯救我以色列民。」
「以馬內利」就是那位將要來的「彌賽亞」(王者)的別名。早在基督降生七百多年前,猶太先知「以賽亞」就有預言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從這個意思裏已經顯示,那位將要到來的「王者」--「彌賽亞」──不但是直接從上帝那裡奉差遣而來,且已隱寓這位「彌賽亞」和上帝的關係極為密切,甚至幾乎可以說就是上帝親自來與我們人同在。但是畢竟猶太人不能理解如此不可思議的天道奧秘。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的猶太人來說,那位將來要來臨的「彌賽亞」是誰並不重要,他們並不很關切「彌賽亞」的來歷,他們只希望他能達成「拯救以色列民」的願望就行了。或許將來只要有一個人能瞭解他們的苦悶,最好還能恢復他們的民族自尊心,那麼這個人就可能是他們熱烈歡迎的「彌賽亞」。──這就是普遍猶太人期望「彌賽亞」的微妙心理基礎。
(…待續)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