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提高台灣的國際空間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白樂崎   
2010-05-17

如何提高台灣的國際空間,是國際社會的一個複雜議題,現階段,這甚至不在國際社會討論的議程中,因為我們正忙著處理其他被視為更攸關國際安全、也因此是決策者更優先要務的議題。然而,我們有必要將這個議題正確地提升到更受重視的層級。

自一九四○年代末期,蔣介石被驅逐出中國、佔領台灣後,我們一直承認他的政權是合法的中國政府,並以「中華民國」這個名稱指稱之。此一立場在一九六○年代愈見鬆動。一九七一年,聯合國藉由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將「蔣介石代表」驅逐出聯合國,接受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代表,美國隨後在一九七九年跟進,取消對國民黨政府的承認。

民主台灣 自決爭取國際承認

這些動作讓台灣與其人民被忽視。但在此同時,曾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數十年間受過國民黨嚴苛統治煎熬的台灣人民開始推動自由和人權,終於讓台灣在一九九○年代取得轉型為民主政體的重要成就。

台灣邁入民主後,其人民以聯合國憲章體現的自決等原則為依據,加強爭取台灣以完整會員身分加入國際組織。李登輝總統在協助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中,也著手推動台灣獲得更多國際承認。陳水扁總統從二○○○年起到二○○八年卸任為止,以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回應這種主流氛圍。美國國會則透過多項決議文支持台灣這些行動,同時二十多個仍與台灣有邦交的小國家也在聯合國和WHO年會上主動為台灣發聲。

將時空背景快轉到當前。數週前美國國務院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自豪地聲明美國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WHO;隨後聯邦眾議員柏克利提出眾議院第二六六號共同決議案,也「表達國會認為台灣應該獲得國際民航組織的觀察員地位。」

儘管這些提案表面上看似值得讚賞,但此作法存有一根本性的問題:否定或模糊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地位,及其人民被以一個國際社會正式一員的角色接納的權利。

對台三不 不符美國基本原則

就我們所知,美國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九八年間的政策並非如此,在那段期間,我們秉持對台灣未來地位問題不設任何立場,不支持也不反對統一或獨立。這種態度從一九九八年六月起出現混淆,當時柯林頓總統在訪問中國期間宣布他爭議性的對台「三不」政策,包括聲明「不支持台灣成為以具備國家地位為入會條件的國際組織會員。」

為何這種新說法有害台灣國際地位,也不符合美國基本原則?因為這強化了台灣的「非國家」次等地位。國務院那份WHO報告甚至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以具備國家地位為入會條件的聯合國、或其包括WHO在內的專門組織」此一特有立場,柏克利的決議案則引用有類似意涵、過時的一九九四年美國「對台政策檢討報告」。

這種說法也違反美國對台灣未來地位問題向來所持的「中立」立場,即台灣未來地位必須在不受中國或其他任何國家外來威嚇下,由台灣人民以和平、民主方式決定。事實上,台灣關係法中甚至特別言明,「此法案中任何條款均不得被解釋為支持排除或驅逐台灣在任何國際性金融機構或其他任何國際性組織會員資格之依據。」

因此,目前的作法似乎是基於權宜、而非我們向來珍視堅守的原則。或許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一七七五年這段話說得最好:「會以自由換取一時安全之人,自由或安全,他都不配擁有。」

(作者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國際新聞中心管淑平譯)

Source: 自由時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