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閒置率過高,何必再強徵民地?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10-08-02

苗栗縣近日爆發大埔事件,引起國人對工業區開發議題的重視,縣政府為了強徵農地,不惜半夜開出挖土機,剷平農民即將收割的稻子,給人的初步印象似乎是國內工業區用地不夠產業發展所需,政府才須動用公權力,將農民趕出世居的土地。然而,事實真相卻完全相反。據審計部日前公布的九十八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明確點出部分科學園區開發計畫的規畫與執行未臻嚴謹,整體園區土地閒置率超過二成,園區土地供過於求,卻又計畫投注鉅資,新增園區土地,因此要求國科會改進。由此看來,現有科學園區的土地相當充裕,若干地方首長過度積極徵收民地,動機如何,頗堪玩味。

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弱項就是產業外移,製造業逐漸空洞化,整體經濟靠著「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支撐,無法創造就業與增加稅收,因此徒有亮麗的經濟數據,人民的生活卻鮮有改善。如果要吸引國內投資、台商回流與外商進入,為台灣經濟發展加持,當務之急就是提供規畫完善的土地,優惠的稅制,與良好的公共建設,讓企業能夠全心發展,沒有後顧之憂。或許如此,才造成多數地方首長以招商之名,大力開發各類產業園區,並以此作為政績,爭取選舉的勝利。而開發園區的優先事項之一,乃是土地的規畫、取得與建設,引發一種型式的圈地,有些土地係強取自農民代代相傳的農田,不但摧毀了農民生計與生活方式,更破壞了農業的發展。尤要者,台灣是海島國家,地狹人稠,可耕作土地不及總面積三分之一,而且因為工商業大量轉用,可耕地更大量流失。加上政府圈地的獲利者皆為財團,企業獲取暴利,民眾只能拿到些微的徵收費、補償費,無形中累積深厚的民怨。

但台灣現有各類園區土地真的不夠產業發展之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根據調查,至二○○八年底,全國編訂各類園區為一二八處,其中光是工業區的部分,就分為經濟部工業局管理以及地方政府開發的工業區,其他還有國科會管理的科學園區、農委會管理的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環保署所屬的環保科技園區、經濟部管理的加工出口區,以及交通部的航空貨運及客運服務專區(如航空城)等。到了二○○九年底,各級政府所開發的各類園區土地已達一四二七六公頃,但閒置的面積就高達二四一九公頃,比率高達十六.九五%。其中,進駐率最低的六大工業區,包括宜蘭利澤工業區(三十九.四%)、高雄大發工業區(三十九.六四%)、高雄軟體園區(四十三.一八%)、彰化彰濱工業區(五十七.三八%)、雲林豐田工業區(六十二.八四%)、台南科技工業區(六十三.六一%),何以部分工業區開發多年依然空蕩蕩,廠商進駐意願低落,這到底是規畫上的瑕疵,抑或是人謀不臧,監察或司法單位都主動介入調查,方得探知真相,解答民眾的疑惑。

其實,政府若要在民怨與產業發展中求得平衡,甚至規畫兩全其美的策略,應該主動整合各類園區高達二千多公頃的閒置土地,必可滿足產業的需求,等到現有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再來規畫新的園區,才能消除民眾疑慮。不可諱言,現有各類園區閒置土地欲有效整合利用,必須先整合不同類別園區適用之不同法令與管理制度,消除過去各種優惠獨厚科學園區的差別待遇,若可如此,不但可解決閒置土地問題,更可讓傳統製造業與科技業皆能健全發展,未有偏廢,否則光靠科技業無法獨撐經濟發展,台灣產業恐將走入死胡同。尤要者,政府在核定工業區規畫案時,應更周延考量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統合運用,產業的需要,超越選舉考量,以國家利益為重,並且嚴格監督執行過程有無違法弊端,如此方可消弭各種疑慮與爭議,讓經濟發展步上正軌。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