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無不妥? 郝市長大錯特錯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自由時報   
2010-08-29

記者鄒景雯/特稿

花博周邊紀念商品被市民抱怨全是中國製所引起的風波,在郝市長一句「並無不妥」,已將這個問題由「簡單的疏忽」提升到刻意為之的層次。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台灣首都的盛事,花了人民上百億的預算,居然是這樣的表現與態度,只能說市府團隊實在是太差了。

市民拿著花博紀念品送外國人,一看標示是中國製,感覺很受傷,這個情緒有沒有錯、是不是泛政治?能當作小題大做嗎?不僅全都是否定的,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議題,台北市疏忽在前,強辯在後,失去了一個與市民誠懇對話的絕佳機會,當花博與市民的參與及榮譽脫鉤絕緣,淪為市長個人的大拜拜,則花博還剩下什麼意義?

花博紀念品竟由中國製,這就像我們到日本去旅遊若買回的紀念品發現是台灣製的,同樣會感到懊惱一樣;郝團隊為了脫身將之簡單歸諸於選舉、藍綠,這是提油救火,大錯特錯。

除了微妙的在地象徵與情感問題,在實際政策面,這更牽涉市府的治市價值,這點郝市長與花博總部的自我防衛簡直荒腔走板。首先,澄清中國製是台商製,是頭一敗筆,難不成這些商品是台商自己做的?當然是中國勞工製造的,大家關切的是產地標示,解釋台商製有何意義?

其次,台灣製造業大量外移到中國是事實,但要宣稱台灣找不到做紀念品的廠商,這就過分了。台灣製的價格或許較高,即便如此,也值得做為投標限制,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政府的活動,一滴一涓都來自人民,理應對本土產業、勞工有所助益,既彰顯台灣品牌,滿足市民對台灣製的光榮感,也將台灣紀念品行銷國際,更將花博盡可能與台灣產業形成正相關,可以做到,為什麼不做?

第三,台商提供的中國製產品,在利用中國廉價勞工與經營成本,賺取的是個別企業主的利潤,大可往中國內需市場爭取銷售,也可往國際市場拓展外銷,若是回過頭要賣到台灣來,與本土產業搶生意,假使進入一般市場,民眾要買,是自由選擇。但政府承辦的展覽不同,市民當然有權利要求他們的稅金要用在這塊土地的更多人身上。

「中國製」衍生出的公共政策面向,何止是一句「世界工廠」可以打發的?

Source: 自由時報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