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專家真的很不一樣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Tottoro   
2010-09-07

台灣的語言演化速度真的很快,不論是網路上還是每次回台灣,三不五時就會聽不懂別人的玩笑話。甚至,一些本來就有的名詞有時也被付予新的意義,害我時常二丈金剛摸不著頭緒。比如說,最近才學會的一句反諷語就是「專家」,等於是「專門騙人家」。

在英文的維基百科上查到對「專家」的定義:專家一般而言是一個具有廣泛的知識或能力的人,而其基礎是經過研究、經驗、或職業,而且是針對某特定的領域。也因此,一個人很可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但同時是許多其他領域的外行人。專家是一位被公認的技術或技能的可靠消息來源,此人是否能夠作出正確、公正、或明智的判斷或決定,是由同行或社會大眾加以認可。

此外,專家的長期或透徹的經驗,來自一個特定領域中的反覆練習和接受教育。在這個特定領域中,專家沒有必要一定具有專業或學術的資格。比如說,一個有50多年經驗的牧羊人,將會被廣泛的認可為具有控制和訓練牧羊犬的能力,以及照顧羊群的完整專門知識的內行人。

不論是哪一種解釋,它們所強調的不外乎是以下的三點:
1. 一個人很可能是某特定領域的專家,但同時也是許多其他領域的外行人。
2. 不是自己稱呼自己為專家就算數的,是由同行或社會大眾加以認可。
3. 空有文憑不算是專家,專家也不一定需要學位。

只不過,找來找去就是沒有看到「專門騙人家」的解釋。

過去的幾個月以來,只要上台灣媒體的網路,最常看到或聽到的名詞之二就是「專家」和「外行人」。不論是環保的議題(例如像中科三期的環評、苗栗大埔農田和田寮洋的土地徵收、到彰化的白海豚保護區),或者是台北花博預算的討論,政府當局出面發言的時候使用最多的說法就是「你們不是專家,外行人不懂市政或國政…等等」,要不然就是找一些「政府的專家」出來為他們的政策背書,同時也跟民間團體中的「專家」槓上。

更有趣的是,這幾天連藝術家也來湊上一腳,對花博開價近35萬元的竹編休息站「藝術品」提出他們「專家」的看法。這位設計建築師張清華對著鏡頭很沉重的說,「花博不是花市,花博也不只是工程,還具有工藝創作和教育意義,所以不能只看價格,而是要看價值。」當下,我們的第一反應除了同情這位替郝市長發聲的「專家」,也不禁想請問這位明顯是「愛花博也愛台灣」的藝術工作者,你怎麼會向台北市民和台灣人民開這麼高的價?這個「萬民擁戴,會讓台灣利空盡出」的台北花博不也是您的光榮?怎麼會把一個由竹編老師傅估價十一萬的雞籠,對不起說錯了,是「藝術休息站」弄了個三倍的報價?

台灣社會中,尤其是馬政府和國民黨的團隊,向來最推崇的就是國際化。既然如此,他們一定也知道下面這個跟西班牙畫家畢卡索有關的故事。

美國芝加哥的市中心,在許多著名的摩天大樓和建築物之間,有許多戶外的藝術珍品最為市民的喜愛。這樣的傳統其實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市長理查.戴利(Richard J. Daley)把一個由西班牙畫家畢卡索的抽象雕塑豎立在「畢卡索廣場」上。雖然當初這個藝術品引起不少爭議和批評,但過了 40年以後,這座雕像已經成為芝加哥風城的一個象徵。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據說,芝加哥市政府當時有支付費用請畢卡索設計這個雕塑。但是,他並沒有兌現那張支票,因為他說這是他送給市民的禮物。許多芝加哥的居民會經常帶小孩子去看畢卡索的雕像,而孩子們都會把雕像當溜滑梯玩。很多人也都曾經猜測過畢卡索的設計,是一隻大猩猩嗎?是一隻鳥的外型嗎?還是畢卡索的狗?也有人說其實模特兒是畢卡索的前任老婆!不論如何,如果你仔細看彫像的頂部,它的形狀像一顆心,所以很多人會把彫像視為芝加哥的心臟,也會想到畢卡索充滿愛心的舉動。

花博總部發言人馬千惠小姐也說:「不能因為學生共同參與製作,就說不是藝術作品,裡面有很多心血結晶與創作概念,難道因為有學生,就不能有藝術作品?」只不過,參與創作的北科大學生向市議員莊瑞雄陳情說,他們參與竹編涼亭根本沒有酬勞只領到一個便當,這種作品較接近「學生的實習課程」,要稱為藝術品太牽強也太貴。

馬小姐所言甚是,學生當然也可以作出藝術品。只不過,當初為何沒有把製作的功勞歸於學生,直到被揭發之後才又拿學生出來當墊背呢?不論你們這些「專家」說得再多、再漂亮,歸根究底也抵不過我們用庶民的基本常識,還有這些辛苦學生的表白來得有效得多。要不然,等花博結束之後,你們也可以把這個無價的雞籠藝術品永遠擺設在「郝龍斌廣場」吧!


參考資料:
1.台灣好生活:專家不該騙人家(2010/09/02)
2.自由時報︰議員質疑 花博竹編休息站 學生做的竟比老師傅做的還貴呢(2010/09/06)
3.芝加哥的戶外藝術品

Source: TaiwanOnline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