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洩漏了心中的秘密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2010-09-14

馬英九總統最近在府內有個接見行程,非常的「特殊」,不能不拿出來好好討論一番。其特殊之處在於,這位訪賓的經歷很特殊,他是德國前總理柯爾的辦公室副主任德契克,曾經親身參與當年兩德統一的重大決策;而馬總統在會晤過程講了一段話也很特殊,他說:「兩德交往的經驗,也許可作為兩岸關係的參考」。今天,馬英九如果是在學校裡教書的馬教授,他愛引用「分裂國家理論」,或是「兩德統一模式」,話隨便他說,這是學術主張,也是言論自由;但很不幸,馬英九現在是個民主國家的總統,因此這樣的話,他不該說,即使是拍德國客人馬屁,也極不適當。

總統對外代表國家,在官方場合講的話形同政策,是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必須接受民意嚴格檢驗。我們認為總統不該如此失言的理由是︰兩德在戰後超過四十年的分裂過程中,不論如何從對峙走向交往,其一切經驗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統一。這樣的統一經驗,可作為「兩岸關係」的參考性何在?以馬英九凡事先以選票為考量的習性,相信他並無意在這個時間點公開他嘴巴講「不統」,實則推動台灣與中國「統一」進程的真實意圖,純粹是因為當統派遇上了統派,與談話對象產生高度共振、共鳴,以致不小心說溜了嘴,洩漏了人盡皆知的心底秘密。

但是,國人必須正告馬總統的是,援引「分裂國家」復歸「統一」的模式,強加比附於當前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從歷史、法理、情感而言,均屬一九四九「外來政權」少數扈從的一廂情願,根本與台灣當前的國家意識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就歷史事實而言,德國係因二戰戰敗,為美英法蘇四國分治共管,因而被分裂為東西德;然中國的分裂,則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造成,起因為國共內戰,與德國完全不同。同時,東西德在分裂前屬於一個國家,而台灣自一八九五年之後即屬於日本的領土,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蔣介石只是接受同盟國命令來台接受日本投降,一九五一年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正式宣佈放棄台灣的主權,但並未將台灣交給中國,這又如何與兩德類比?

從法理來說,「分裂國家」的要件是相互承認分裂的事實,例如東西德在統一前,分別受到蘇聯與美國支持,東西德雙方的同意,因此在聯合國同時擁有席位,獲得國際的雙重承認。台灣與中國是這樣嗎?不但中國宣稱台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國民黨馬政府也誑稱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說穿了就是國共都認為內戰尚未結束,何來「分裂國家」﹖因此,兩德經驗這種老套,不要說在台灣早已過時,在中國,更沒有市場。「國民黨不但是手下敗將,現在經濟不靠我就會死,憑什麼談相互承認?」恐怕才是中國的主旋律。不僅如此,馬政府上台兩年,外交都休兵了,什麼時候敢提「雙重承認」﹖不但否決「兩國兩席」,甚至「一國兩席」都免了,外交部不就連「返聯」(重返聯合國提案)的官樣文章都懶得虛應故事了嗎?

馬英九將「兩岸關係」與兩德經驗作對比,起因於一九九○年前後,他擔任陸委會前身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時,多次走訪德國考察,以兩德事務部做為陸委會設立與運作範本的過往。然而台灣在這二十年間,民主化的浪潮風起雲湧前所未有,早已從威權體制邁入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卻將其停格在過去、絲毫未能與時俱進的舊腦袋,全無遮攔的暴露在國人面前,其保守反動退化的程度,遠超過外界所能想像。更要者,這種個人情感,不是台灣大多數人的情感,連續追蹤的統獨民調顯示,在馬政府治理下,竟令「台獨氣焰不斷高張」,主張「統一」的民意持續下降,才是台灣的實況。

其實,馬英九與其在這個時候沒頭沒腦的講兩德經驗,倒不如先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視「中華民國」,最近中研院欲將甲骨文收藏申請登錄為聯合國「世界記憶」,因中國技術性卡位阻撓,已遭聯合國駁回,這點小事辦不好,有什麼資格推銷「兩德經驗」?更何況,台灣的前途,全體兩千三百萬人才有權決定,輪不到馬英九說三道四。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