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勞工廉價化 世界第一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吳海瑞   
2010-09-14

三年未調的基本工資,以月增六百元定案。據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表示,這樣的幅度,是勞資雙方相忍為國,比照物價上漲指數的結果。看似合情,其實不然。

行政院一九九四年所修訂的基本工資計算參考公式,除了考量上述物價指數上升率外,並加計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力上升率的一半。這次調整,勞動生產力上升的部分,顯然讓勞方(更確切的說,應當是弱勢的邊際勞工)「自行吸收」了。如果這是偶一為之,看在金融風暴後大環境的不確定性,無可厚非。但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每單位勞動成本(unit labour costs,美元計價),台灣是長期以來下降最大的國家!在其觀察的十七個國家中,二○○八年與一九九○年比較,台灣下降三十三%,是四個下降國家中幅度最大的。拉近來看(二○○八年與二○○二年),台灣的六.一%,仍居唯三下降國之冠。換言之,台灣是十七個國家中,勞工廉價化最快速的國家。

勞動成本有兩個主要影響因子,一是勞工的薪資(被除數),薪資越高,勞動成本就越高。一是勞動生產力(除數),生產力提升,成本會下降。

誠然,勞動生產力(每人產出或每人工時的產出)的提升,未必然全是勞工的貢獻,如資方投入巨額的自動化設備,亦是功不可沒;但設備的操作與維護,仍然是落在勞工的身上。因此,這個成果必須是共享的。行政院過去會把生產力上升率的一半列為調漲基本工資的參考,想必是基於這樣的理念。

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每人產出)二○○八年與二○○二年比較,上升三十一%,但實質薪資所得(已調整物價指數)僅增加二%,不及其十分之一。若從這十七個國家的排序來看,台灣生產力的提升是前段班,名列第三;勞工所得的增加是後段班,倒數第四。更凸顯台灣勞工的委屈。

同一期間,韓國的每人產出增加四十八%,反映到勞工的實質所得超過一半,達到二十八%,這也使得韓國的每單位勞動成本上升十九%。但為何韓國企業的競爭力並不遜於勞動成本下降第一的台灣?而處處委屈的台灣勞工,為何失業率反而較高?

這個大哉問,不是三言兩語所能回答。但產業西進、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絕對是問題的核心。而把勞動成本下降放在第一位,無疑是政府寵溺、企業的墮落!(作者為企業經理人)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