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力量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Tottoro   
2010-12-20

當劉曉波先生和他的家人無法出席12月10日在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時,最常被拿來比較的歷史記載就是1935年的和平獎得獎者卡爾.奧西耶茨基(Carl von Ossietzky)。這一位公開反對希特勒獨裁政府的德國記者,當時被關在納粹集中營裡,並被希特勒禁止前往挪威的首都奧斯陸領獎。五年之後,當希特勒的軍隊攻佔挪威時,前諾貝爾獎委員會的主席Fredrik Stang以及Gunnar Jahn都被捕入獄。

因為奧西耶茨基的事件,希特勒於1937年頒布法令,禁止任何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包括兩位化學獎得主以及一位醫學獎的獲獎人),並設立了德國國家藝術與科學獎取而代之。蓋世太保當年也要求奧西耶茨基拒絕諾貝爾獎,但這位和平獎得主所發表的公開聲明直接反抗納粹的壓力:

「經過一番考慮,我已經決定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我不能同意由國家秘密警察代表所發表的觀點,聲稱我如果接收這個獎就是把自己逐出德國的社會。諾貝爾和平獎不是內部政治鬥爭的標誌,而是人與人之間諒解的徵象。作為本獎項的獲獎人,我會盡我所能鼓勵這種諒解,作為德國人我也將會永遠牢記德國在歐洲的正當利益。」

在奧西耶茨基獲獎的五年後,即使挪威政府在二次大戰初期的中立國立場,德國的第三帝國軍隊還是在1940年的4月入侵挪威。同時,希特勒也沒有忘記五年前的冤仇,除了三名已經逃離挪威的諾貝爾委員會的委員,兩名諾貝爾獎委員的前主席被捕;其中一位不久後就過世了,而另一位則被送入集中營。因此,即便瑞典沒有被捲入二次大戰,但由於德國佔領挪威,在1940年至1942年之間委員會沒有頒發任何一項諾貝爾獎。而諾貝爾和平獎的空窗期則橫跨五年(1939年至1943年),直到1944年才回復頒獎給國際紅十字會。

當年希特勒之所以能在歐洲橫行無忌多年,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是國際社會在二戰初期所採取的事不干己的冷漠。就如同當年擔任英國首相(1937年到1940年)的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為了明哲保身和尋求「和平」,當納粹在1938年佔領奧地利時,當奧地利請求英國的協助時,張伯倫政府沒有回應。而當德國在1939年進攻捷克的德語區時,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Daladier)甚至在和希特勒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諾允德國的佔領,只期待希特勒不再發動其他的戰爭。

針對「慕尼黑協定」,德國的外交部長在當時告誡希特勒不應當簽署這樣的協議,結果希特勒回答說:「啊,不要看得太嚴重啦。這不過是一張沒有任何重要意義的紙張。

但是,當張伯倫回到英國的時候,他在機場接受支持者的歡迎,同時揮舞著協定宣稱:「這是歷史上第二次英國首相從德國帶回的尊嚴和和平,我相信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我們從心底感謝你的支持。現在,我建議你們都可以回家平靜的入睡了。

其實,豈止是當時的張伯倫首相和許多英國人是這樣想的,歐洲各國幾乎都是採用袖手旁觀的態度。等到德國繼續推進,攻佔了波蘭、荷蘭、挪威、比利時、和法國等國之後,沉默的世界才從自己的「和平」幻想中覺醒。

沉默真的不是力量,沉默不會幫助我們自己或周遭的人免於暴力的迫害。不論是國內或是國際事務,不論是語言的暴力還是公權力的脅迫,當我們保持沉默,或容忍不公不義的事情在社會上持續發生的同時,我們也變成加害者的共犯;更何況遲早我們也都會變成自己的冷漠的受害者。

正如同美國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同樣也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所說過的睿語:「當我們開始對至關要緊的事情保持沉默時,那一天就是我們生命結束的起頭。」(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舊文參考:
1.別再談什麼「沉默的力量」了
2.兩個和平獎的戰爭 – 孔夫子大戰諾貝爾
3.一位很好的公民

參考資料:
1.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articles/tonnesson/
2.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von_Ossietzky
3.http://en.wikipedia.org/wiki/Neville_Chamberlain

Source: TaiwanOnline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