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會說話 數字也會唬濫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Tottoro   
2011-01-12

【專訪】胡鞍鋼:十年內中國GDP超美(中央社2011年1月10日)

「北京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表示,未來10年將是大陸發展的黃金時期,人民幣升值幅度維持3%水準,中國GDP總量未來10年即可趕上甚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中國去年GDP達10% 10年內需點火(台灣醒報2011年1月11日)

「根據中國國務院最新消息指出,去年中國的GDP將由8%上調至10%,未來將再以10年時間,建設全國為小康社會。而此言代表中國內需市場將有10年加速發展期,我國外貿協會表示,大陸加速內需發展,將使台商和台灣內需型產業受惠,成為新一波成長動力。....」

從這兩起新聞,看到中國的沾沾自喜和台灣統媒的吹捧,心理只有一個感想︰

數字會說話 數字也會唬濫

這一篇要是被老媽看到,她一定又會罵我用字不雅。不過,這也不能全怪自己;想來想去,還是覺得老爸生前最常用來形容國民黨的這兩個字,才能精準又傳神的描述馬政府的「唬濫」。

馬團隊「唬濫」的實例太多,所以這裡以最近的熱門話題為引言,就是考試院長關中日前捍衛公務人員18趴政策的聲明。關先生以自己為例,說他曾領過8年退休金;而優惠存款的額度,讓他每個月不過多領兩萬利息。加上每月6、7萬元的月退俸,合計每個月才領8、9萬元。

聽關中官老爺這番談話,立刻浮上腦海的是去年底這起新聞: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台灣2010年月收入不到3萬元的僱員有359萬7千人,占總受僱人口約45%。其中的103萬8千人,月收入不到2萬塊,這個數目已經連續兩年突破百萬,也就是窮忙族愈來愈多。

隔天(12月20日),行政院主計處出面澄清,表示該媒體(自由時報)選用的是每年5月份資料,並非「全年平均薪資」。實際上,2010年9月受僱員工的平均薪資為4萬3106元,顯示經濟持續好轉,薪資水準也逐漸上升。而且,雖然收入未達3萬元的受僱就業人數將近360萬人,但已經比去年5月減少了。

經建會也出示統計數據,表示國內上班族今年「每月平均薪資」達4萬4453元,比金融海嘯前還多出29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不過,經建會破4萬的說法,並非每月所領薪資,而是包括年終獎金和股利分紅等等的計算。

有趣的是,聯合報竟對此「政績」出聲吐嘈;在12月26日一篇報導中說︰「數據顯示,今年1到10月上班族的實質平均薪資4萬2650元,已經倒退回到民國87年的水準,顯示這12年來,國人可支配的收入「愈來愈少」,因此,對於苦哈哈的上班族來說,跟不上物價漲幅的「平均薪資」,即使創新高也只是「畫大餅」看得到、卻吃不到。

以上,就是一連串的數字角力。誠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nald Coase曾經說過的名言:「假如你把數據折磨得夠久的話,它終究是會俯首認罪的。( If you torture the data long enough, it will confess)」因此,只要心理預設立場玩數字遊戲,數據絕對可以吐出來你想聽的結果。

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自由時報引用主計處「個人薪資」的資料,所以台灣有三百多萬的窮忙族,而且還佔約台灣僱員勞動力的一半(45%)。但是馬政府的澄清,全部以「平均薪資」的數目來反駮;各說各話,而這其中的玄機就是數字可以唬濫的道理。比如說,當你把自己個人的薪水和林志玲小姐的收入平均一下,你們的「平均薪資」數目看起來一定很美好,甚至可以年年創歷史新高。可惜的是,再怎麼好的數字,就是不會進自己的銀行帳號。而這種「平均薪資」的道理,也可以在GDP的數目字上一窺究竟。

GDP是每年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單的解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內一年裡所有商品和服務業生產的總值。如果把GDP除以這個國家的人口數,就會得到每個公民可以分享到的國家財富平均值。也就是說,人均GDP如果能夠每年持續增加,國民應該都會很快樂。至少,理論上是如此。

GDP的延用始於二次大戰,當時是戰爭期間國家生產力的估計,之後,經濟學家、政治人物、國際專業機構以及媒體等等,都習慣以GDP作為一個國家在提高生活標準方面的估計和指標。但是,隨著世界經濟圈的擴張和重疊,光看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GDP,可能會得到扭曲或誤導的圖像。因為,GDP的數字會隱藏貧富不均的問題。

而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經濟學家,近年來早已開始發展其他方法,來估計人民的幸福與否。以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為例,他們已經開發了一種指標,叫做經濟福祉指標(The Economic Index of Well-Being)。兩位經濟學家Lars Osberg和Andrew Sharpe,發展出方法把貧富差距和工作保障這一類的議題用數字來表現。根據他們的研究,如果只看GDP,加拿大在90年代的表現良好,在十年期間內有42.5%的成長。但是,「經濟福祉指數」的故事就很不一樣了。由於社會福利的減低、通貨膨脹、以及失業不安全感的提高,大多數加拿大人的生活指標反而不如她們在1970年時代的估計。

除了經濟福祉指標之外,美國加州的rprogress.org也開發了另一種指標,叫「真實發展指標」(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它的基礎是著重在政策的制定。GPI的理論是,那些對人民尤其重要的政策,例如醫療保健、社會治安、環境的清潔,以及其他福祉的指標,如果能夠落實,經濟政策自然會好轉或穩定。

GPI和GDP最大的不同就是GPI考慮到環境的因素,是屬於長治久安型的估計。比如說,清理有毒廢物或石油的泄漏所花的費用,都會增加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GDP;但GPI就會把這個項目視為負面,因為它造成環境污染,甚至危害人民的健康。或者,巴西可以把它的自然財富亞馬遜的雨林全部砍伐掉,這當然是創造財富的經濟措施,GDP將因此而成長。然而,破壞生態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會是自然災難,甚至疾病的傳播(人類砍伐山林常會破壞穩定的生態系統)。因此,GPI會將此視為損失,而不是福祉。

GPD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但因為國內生產總值所記錄的是每一筆貨幣交易,因此連犯罪率的昇高和水旱災害都會增加「經濟效益」。治安的敗壞會讓鎖店和保全公司大賺錢、需要增加警力、提高財產損失的保險、和醫療費用等等。連自然災難後的復建,都會增加當地的經濟「實惠」,也就是GDP。即便是離婚,雖然對社會結構和小孩一般都是負面影響,但找律師和設立另一個住屋和買家俱等等的費用,也都是一種「拼經濟」的行為。

所以,下次聽到台灣的媒體,不停吹噓中國的GDP就快要超越美國了,以及簽署ECFA會讓台灣跟著中國水漲船高…等等「美好」的前景時,想想看GDP的數字後面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你覺得自己的生活品質提高了嗎?還是你和周遭的親友都分享到這塊GDP大餅的碎屑了?

參考資料:
1.考試院長關中:公務員18趴優存(完整談話影片 )
2.護航18趴 關中:公務員不等於一般人(自由時報 2011.1.7)
3.窮忙!360萬上班族 月入不到3萬(自由時報 2010.12.20)
4.窮忙?主計處澄清:9月平均薪資4萬3106元 (NOWnews 2010.12.20)
5.看懂經濟學/薪情不重要 實質購買力卡要緊(聯合報 2010.12.26)
6.中研院:今年台灣GDP為10.31% 創23年新高(中央廣播電台 2010.12.23)
7.幸福生活不能光由GDP說了算(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2011.1.11)
8. Academic Articles on the Index of Economic Well-being

參考舊文:
1.數字真的會說話
2.瞎米郎的「經濟奇蹟」?

Source: TaiwanOnline


 Facebook! Plurk! LINE send!